羅馬是共和政體國家,采用寡頭政體,由少數人實施統治。這樣的國家既不像君主政體國家,一旦政策定下來就會立刻付諸實施;也不像官僚製度完善的國家,隻要事先把相關事情落實好,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付諸實施。共和政體下的羅馬有元老院,集中了統治階層的人。一個人若要讓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必須說服元老院同意。為此,在元老院展開辯論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拉丁語的特點是簡潔明快。我確信,這是羅馬人不得不把辯論當做武器的緣故。戰場上擅長運用側麵進攻方式的西庇阿,麵對與他一樣的羅馬精英們,選擇的是正麵進攻的方法——辯論。他有一個偉大的設想:他要通過漢尼拔戰爭改變戰爭策略。
回到羅馬後,他首先向元老院申請給予他在元老院彙報戰況的機會。因為此時的西庇阿還不是元老院議員,他距離議員資格年齡30歲還差幾個月。獲準在元老院彙報戰況的西庇阿,在結束西班牙戰況的彙報後,沒有要求舉行凱旋儀式。
西班牙戰場所取得的戰果足以讓他享受到凱旋將軍的榮耀。他的戰績無愧於凱旋將軍的稱號。但是,羅馬是共和政體的羅馬。在羅馬,指揮一個戰略單位,即兩個軍團的總指揮官資格必須是年齡為40歲以上的執政官、前執政官、法務官或前法務官。西庇阿是破例作為總司令官被派往西班牙的,因為當時他的年齡隻有25歲。即使在完成西班牙霸權的現在,他也隻有29歲。在這個年齡上要求元老院為他舉行凱旋儀式,似乎過於奢望。因為這樣,又會成為破例之舉。其結果,無疑會極大刺激寡頭政體的象征——元老院。因為寡頭政體重視論資排輩,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發揮作用。
對羅馬將軍來說,凱旋儀式是至高榮譽,西庇阿放棄了這一榮譽,取而代之,他要求元老院推薦自己為第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度的執政官候選人。
執政官的資格年齡是40歲。即使到了第二年,西庇阿也隻有30歲,依然差10歲。元老院議員的資格年齡是30歲。因此,他成為元老院議員,羅馬元老院沒有任何異議。但是,推薦他為執政官候選人,元老院表現出非常為難。
但是,元老院會場外麵,也就是廣場上的情形與此截然相反。雖然沒有舉行凱旋儀式,但是,全意大利人都知道西庇阿的輝煌戰績。為了在羅馬舉行的市民大會上投他一票,生活在殖民諸城及同盟各國的羅馬市民權擁有者,紛紛趕到羅馬。為此,這一年參加市民大會的人比往年多出許多。羅馬的選舉方式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以組為單位。百人一組,每組一票。市民大會尚未舉行,已經有不少“百人組”公開表示,自己這組的票將會投給西庇阿。
元老院很清楚違拗民眾的意誌不是聰明的做法。因此,他們不得不承認西庇阿的執政官候選人資格。結果,在市民大會上,西庇阿以壓倒多數的票數當選執政官。
但是,在決定新執政官西庇阿的任地時,又出現了波折。西庇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對此,元老院不僅表示為難,甚至明確表示反對。
執政官是共和政體羅馬的最高官職,同時也是軍隊的最高司令官,由市民大會選舉產生。但是,兩位執政官的任地原則上通過抽簽決定。但事實上,指揮一個戰略單位即兩個軍團的所有總司令官,包括兩位執政官負責的戰場都是由元老院決定的。
原因是戰場的選定要根據戰略需要,這就要求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市民大會是普通市民參與的大會,他們沒有這方麵的知識和經驗,隻有元老院具備這種能力。因為這裏集中了有從政經驗和有過軍官經曆的人們。
西庇阿請求元老院讓自己負責北非戰線,這遭到了費邊的極力反對。
坎尼會戰大敗以來,羅馬一直采用費邊提倡的持久戰法。這一年他70歲。從最初被譏諷為“拖延者”,到後來轉變為“持久戰主義者”,直至最後被尊稱為“意大利之盾”的他,在元老院享有不同一般的權威,深受尊敬。羅馬元老院有一種製度叫“第一人”製度,意思是有一個人位居其他議員之上,擁有最高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