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何地,長於何地
羅馬廣場南側的帕拉蒂尼山,已被建築物遮蓋而無法確切找尋當日的痕跡。
2000年後的今天,隻能隱約看出最初羅馬七座山丘的位置。以古羅馬的心髒羅馬廣場為中心,西側是卡匹托爾山,由北向東依次為奎裏爾諾山、維彌納山、埃斯奎裏山、西裏歐山四個山丘,帕拉蒂尼山隔著大競技場與阿文庭山遙遙相望,它們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羅馬七丘”。環繞著七座山丘的城牆,是羅馬第六任國王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在公元前6世紀興建的,這座塞爾維烏斯城牆在愷撒時代依然矗立。
塞爾維烏斯城牆之內被羅馬人視為首都,從麵積上來講,大致和東京大手町、丸之內、霞之關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大小相當。
七座山丘中,卡匹托爾山最高,但也不過海拔50米,麵積較其他六座小,建國之初它即作為眾神居住之所。由於眾神的恩惠,人們得以在其餘六座山丘上生活。
嚴格來說,羅馬的七座山丘並非各自獨立,丘底的山穀也無狹隘險峻之感。低矮的丘陵彼此相連,將地勢高處作為住宅用地,中間地帶用來排水並建成公共區域,這實際上已成為人們非常自然的選擇。台伯河沿岸則得以建造碼頭及市場,羅馬公共會場及其四周的大競技場也誕生了。羅馬人有著多神信仰,擁有為數眾多的神殿,卡匹托爾山無法完全容納這些神殿。希臘人將供奉眾神的神殿建於高處,羅馬人則喜歡將神殿建於低地,並理所當然地把它視為公共建築的一種。山上供奉著眾神,人們要登上約20層樓高的階梯才能進入神殿。
總體而言,羅馬市中心除卡匹托爾山外,地勢高處多為私人用地,而地勢低處則為公共場所,但在六座山丘當中,地理位置最優的無疑就是羅馬建國者羅穆路斯最初居住的帕拉蒂尼山。
帕拉蒂尼山麵積約有10公頃,即使在山頂高處,水源依然豐富。如果前往位於市中心的羅馬廣場,隻需沿著緩坡下行便可到達。由於它是緊鄰台伯河的唯一高地,越過台伯河的西風可以抵達這裏。在此高處有西風拂麵,讓人心情十分舒暢。對於夏天比冬天更需要費心選擇居住地點的羅馬人而言,是無可取代的福地。即使是現代,陽光直射,探訪羅馬廣場的遺跡後登上帕拉蒂尼山,身處羅馬,你會驚訝竟有如此清涼的綠意環繞於四周,仿佛是與低窪處的喧嚷迥然不同的另一片天地。如此這般,開國始祖羅穆路斯定居帕拉蒂尼山,首任皇帝奧古斯都將他的宅邸置於此處,此後曆任皇帝也將宮殿興建於此也就有因可循。但各位皇帝選擇在這裏興建宮殿的理由絕不止於此。共和時代,有權有勢富裕的羅馬人,他們的豪宅也在帕拉蒂尼山上延綿不絕。
羅馬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瓦萊裏烏斯、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法比烏斯、科爾涅利烏斯、埃米利烏斯等名門望族,無一不是代代將宅邸建於帕拉蒂尼山。格拉古這類平民中的貴族以及羅馬首富克拉蘇也是帕拉蒂尼居民的一分子。而從外地到羅馬發展、以律師身份揚名的哲學家西塞羅,不惜借貸也要在帕拉蒂尼山上購置宅邸。
不隻是帕拉蒂尼山,地勢高處都為高級住宅區。究其原因,隻要想想羅馬的氣候就會明白。在馬爾凱擁有廣大領土的龐培,他在羅馬的住所位於西裏歐山。現在意大利總統的官邸位於奎裏爾諾山,總統官邸由中世紀昔日羅馬教皇宮殿改建而成,當年意大利統一時由政府一並接管。
沒有錢的平民又住在哪裏呢?平民的住所分布於羅馬七丘底部的各個角落。即使是眾神居住的卡匹托爾山,山底也充斥著平民的房舍。他們的房舍密集地從山丘下方深入低地,再向另一個山丘下方綿延。此外,也有平民大規模集中居住的地區,這類地區中有一處非常有名,它離市中心最近,幾乎與羅馬廣場相連,被稱做“蘇布拉”地區。
山頂豪華住宅區的人,在清脆婉轉的鳥鳴聲中開始一天的生活;“蘇布拉”的平民,則在作坊工匠們日出而作的聲響中醒來。販賣日用品的商戶也陸續開門營業。來自山丘上方的豪宅裏的奴隸們,為購買日用品而下山,在商店流連。太陽日漸升起,穿梭於狹小街道的人潮隨之增多。商店和工匠的作坊臨街而設,“蘇布拉”大概是羅馬噪音最大的地區。在平民的街道上,不論是替人拔牙、理發,還是販賣氣味古怪的東方香料,凡是街頭營業的生意人,都無須擔心會被有錢人家的用人驅趕,因而能夠心無旁騖地做生意。不務正業之徒,在這裏也不會擔心遭遇他人怪異的目光。“蘇布拉”是個奇異卻又充滿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