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青年前期Adulescentia(前83-前70年,愷撒17-30歲)(2)(1 / 2)

“其實你們都不明白,此後生的才能遠超馬略百倍啊!”蘇拉雖然答應放過愷撒,但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命令愷撒與秦納的女兒離婚。龐培自掏腰包編成三個軍團協助蘇拉作戰,等他掃蕩完平民派人士自非洲歸國後,他的功績促使蘇拉破格允許為年僅24歲的他舉行凱旋儀式。然而即使像龐培這樣的人物也得服從蘇拉的命令,與身為平民派而被殺者的女兒離婚,然後娶蘇拉的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女兒為妻。蘇拉認為光是將愷撒從“死刑黑名單”上除名,對他來說就已經是莫大的恩惠。在秦納已死、平民派也被屠戮殆盡的時刻,與不合時宜的妻子離婚本是理所當然的事,而為愷撒求情者無不抱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18歲的年輕愷撒必定會服從蘇拉的命令。

但從這位尤裏烏斯家的年輕人口中反饋回來的回答卻是“不”。預期落空的蘇拉十分震怒,但他並沒有將愷撒重新列入“死刑黑名單”加以處死,而是派遣一隊“科爾涅利烏斯幫”人員去逮捕他。18歲的愷撒逃離了羅馬城,又快馬加鞭地逃到了意大利中部。他逃亡途中曾一度拖著發高燒的身軀躲進山洞避難,但因蘇拉持續不斷的追捕,使得即使在意大利境內也不再安全。最後,他經由希臘逃往小亞細亞,這才讓蘇拉的憤怒得以平息。

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年僅18歲的年輕人敢於對56歲的掌權者說“不”呢?愷撒自己並未留下任何明確的記述,因此自古以來,史學家們便隻好反複琢磨此事。縱觀愷撒一生,結婚對他來說通常也是政治因素所致。既然與秦納的女兒結婚是出於政治策略,當不符合形勢時就離婚也不失為一種政治策略,況且服從蘇拉的命令而離婚應不會招致太多的非議。

縱然如此,愷撒的回答仍是“不”。有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愷撒自年少起便勇敢過人,一腔英雄俠氣。也有史學家認為,想成為平民派領袖的愷撒,理所當然地不能做出這種背叛的行為。另有研究者認為,愷撒是不忍拋棄因父親慘死而悲傷不已、且有孕在身的年輕妻子。

我認為這些推論似乎都很在理,但自愷撒後來的言行推斷,似乎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愷撒認為,即使是擁有絕對權力者,也無權介入他人的私生活。因此,當時年僅18歲的他就忠於自己的想法行事。後來,當愷撒也成為絕對權力擁有者時,無論是麵對迎娶反對愷撒的強硬派女兒為妻的布魯圖,還是其他的人,他從不曾試圖幹涉他人的私生活。蘇拉是個凡事堅持到底的人,愷撒與他之間雖有年齡、思想上的差距,但就“堅持到底”這一點而言,他們倒是殊途同歸。

逃亡

因為說了“不”而被迫逃亡的愷撒,應當是有兩三個年齡相仿的平日一起讀書、健身的家中奴隸隨行的。他們的身份雖為奴隸,但由於自幼和愷撒一起成長,他們此刻便成了值得愷撒信賴的隨從。也許正是因為預料到了這種不可避免的狀況吧,羅馬的上流家庭往往讓子女與奴隸的子女一起成長。

他們渡海至小亞細亞西岸,躲開了蘇拉急迫的追擊之後,逃亡開始展現出大不相同的一麵。不管怎麼說,這是愷撒從出生至今首度離開親人,不能不說有某種愉悅的情緒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也許是在家中用錢不容浪費、母親奧雷利婭穩健踏實的持家作風,再加上他不願依靠他人的幫忙度日等原因吧。愷撒年紀輕輕便遭遇不幸,但似乎又因此見到了生活的曙光。對他而言,這是一次正麵因素大於負麵因素的挑戰。

逃亡開始的那一年愷撒19歲,蘇拉已經57歲。一方麵羅馬方麵在運用他家庭的人脈關係設法使他回國,另一方麵他體驗著隱身他國所經曆的喜與憂,年輕的愷撒除了默默等待以外什麼也沒有做。當然,愷撒是在等待蘇拉的死。但蘇拉雖然消瘦,卻十分健康,身體硬朗得簡直不知疾病為何物。因此,他要在此地等待多少年還是個未知數。說穿了,這仍是一場賭博。

不過好在愷撒有著無法賦閑度日的性格。在潛逃的日子裏他有兩個選擇:其一,進入“大學”充實學問;其二,因為他已達到服兵役下限年齡17歲,可借此機會開始體驗軍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