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青年後期Juventus(前69-前61年,愷撒31-39歲)(2)(1 / 2)

在馬略死後的18年,當曾經的平民英雄馬略的蠟像出現在羅馬平民的麵前時,他們的內心一陣激動。在蘇拉宣布獨裁的14年當中,馬略這個名字一直是個禁忌。馬略的內侄愷撒在演說中也完全不曾提及姑夫,因為那樣做太過冒險了。但是他把馬略蠟像展示在了眾人麵前,實際上,愷撒在暗地裏向世人宣示,他要重振被蘇拉摧毀的平民派。

就在同一時期,愷撒的妻子科爾涅利婭過世。愷撒為她舉行了符合羅馬名門女子身份的葬禮,他在追悼演說中並未提及嶽父秦納,送葬行列中也沒有秦納雕像隨行。因為秦納雖是平民派大將,但馬略比他更具象征意義。愷撒的舉動宣示了他重振平民派的決心,但居於蘇拉派主導地位的元老院毫無反應。因為羅馬當權者根本沒把這位剛獲得元老院席次的年輕花花公子放在眼裏。即使是看到馬略蠟像而眼眶含淚的民眾,對於依靠負債和光鮮的外表勾引女人而負有盛名、裝模作樣地以一根手指搔頭的32歲的愷撒,也不抱任何的希望。無論如何,羅馬為蘇拉派的天下,蘇拉麾下受到各界認可的英才龐培,在他的輝煌戰績的烘托下,在政界無比地活躍。他不但身負元老院的期待,更是平民羨慕的對象。一年後,龐培超越社會各階層成為國民英雄的機會來了,不僅是羅馬人,全地中海世界的人都在掃蕩海盜之戰中,將目光集中在了這個年僅39歲的龐培身上。

龐培的崛起

羅馬人的特性之一是,即使成為了霸主,也不會讓本國人民去打理所有的事,其他民族如果有在某方麵特別擅長的,便委托給他們處理,因此關於海上的事,他們便交給希臘民族。本來地中海世界的海洋民族是腓尼基人,但腓尼基亡於迦太基後,腓尼基人僅往來於敘利亞與埃及間的海域,成為了地區性的水手。縱橫全地中海的仍是希臘民族。

隻要是水手,都了解擁有一個隨時可供船隻停泊的基地的重要性。希臘人的殖民運動自公元前8世紀起就開始了,所以希臘人的海港都市遍及全地中海,即使後來希臘國力衰敗,成為羅馬霸權統治下的一分子,他們在通商、航海方麵依舊十分活躍。希臘民族認為國家雖然滅亡,但山川依舊存在,如果大自然能使人們言歸於好,那麼共享河山也無妨。不久,希臘的水手甚至到達印度洋,發現了所謂的“季風現象”。

但是“國家滅亡”對希臘人仍有影響。這樣一來,出港後航行於海上的安全就毫無保障,可依靠的公共組織也不存在。如果在海上遭遇暴風雨尚有應付的自信,但如果遇到海盜,雖也能以航海技術加以抵抗,但程度畢竟有限。

另外,與一般大洋不同,地中海除海域狹小外,風向也不停地改變。因此無論航行技術多麼高超,都必須遷就地勢,采取沿岸航行的方式。

越接近陸地航行,遭遇海盜襲擊的危險性也隨之增大,因為船體本身的限製,這一點無法改變。一般船隻與快速船的速度差別在於船隻整體的重量比例。自附近島嶼後方突襲而來的海盜船,因為完全沒有裝載任何不必要的東西,速度類似比賽用的快艇,即使是以航海技術為傲的希臘水手也無法應付。

霸權國的義務之一便是保障霸權統治下諸民族的安危。羅馬人原為農牧民族,在海上一旦遭遇暴風雨就一籌莫展。但地中海海域為他們霸權統治的區域之一,因此他們必須消滅海盜。

早在海盜日益猖獗的15年前,羅馬就曾派遣軍隊至海盜的大本營西裏西亞加以討伐,但是成效並不明顯。當時海盜船甚至出沒於意大利近海,肆無忌憚地四處橫行。尤其是一直與羅馬為敵的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援助了海盜後,他們的裝備更為精良,連冬季也可暢行於海上。這導致羅馬無法運送士兵及武器至各行省。地中海的物資流通遲緩,連輸入羅馬的主食小麥數量也無法保證。此時,如何對付海盜已成為羅馬自身非常迫切的問題。

護民官蓋比尼烏斯在公元前67年的公民大會中提出了掃蕩海盜的作戰方案。此方案原始構想恐怕來自龐培。這不僅是一個提案,更是個從大局到局部都完備的實施方案。由於這個方案十分具體,連一般市民都能輕易判斷是否可行,所以極具說服力。護民官蓋比尼烏斯所提出的掃蕩海盜作戰計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