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15)(1 / 2)

其三,就是從法國東北部經比利時到荷蘭南部一帶的地方。是以塞納河、加龍河、摩澤爾河為南界;西北至東北處以多佛爾海峽、波羅的海、萊茵河為界。渡過萊茵河的日耳曼人已經在這一帶定居很久。相對於高盧人而言,愷撒將此地歸類為具有日耳曼民族血緣的地帶。包括被羅馬人稱為比利時人在內的生活於此的居民,是高盧人中戰鬥力最強的。愷撒的理由是“比利時人的居住地距較為人性化的南部羅馬行省相當遙遠,並且商人也不到那裏,因此他們罕有接觸文明世界的機會”。“人性化”這個詞是采用直譯的方式,現代的譯者會譯成“文明化”。而認為比利時人最具戰鬥力的第二個理由,愷撒認為他們與住在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民族相互爭鬥已是家常便飯。即使原本出自同一民族,但是對移居較久、並且定居生活下來的人而言,新到者就是敵人吧。而這些比利時人正是愷撒第二年高盧戰役時的對手。

公元前58年到前57年的冬營期,愷撒正忙於南法與北意兩行省的統治管理時,有關比利時人不大穩定的情報越來越多。由在貝桑鬆冬營中的副將拉比埃努斯發出的報告中,愷撒證實了這些情報的可靠性。愷撒決定編組兩個新的軍團。新編組軍團士兵的募集工作在愷撒管轄下的北意行省完成。由於這次編組也是未征求元老院許可而進行的,因此沒有召集來自盧比孔河以南意大利的誌願兵。與去年新編成的兩個軍團一樣,這次又是愷撒自費維持所需開支。另外愷撒還招募了努米底亞騎兵及克裏特的士兵等具特殊技能的外國雇傭兵,他們以支援部隊的名義加入愷撒的軍團。愷撒也積極吸納具備羅馬軍傳統,同時能成為忠實夥伴的當地兵。這些當地兵是以埃杜伊人為首的高盧地方親羅馬派部族。愷撒軍的總數有8個軍團4.8萬人,加上外國雇傭兵5000人,再加上高盧當地的4000名騎兵,總計5.7萬人。而在另一方,比利時人擁有將近40萬人的龐大兵力。

沒等這兩個新軍團的編組完成,愷撒就派幕僚佩裏阿斯擔負起率領已編成軍團趕赴當地的任務。他自己在安排好軍糧的準備與補給方法後,也趕快越過阿爾卑斯山。到了副將拉比埃努斯駐守的貝桑鬆冬營地後,愷撒首先做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地搜集當地的各種情報。

而根據所得到的情報分析,至今與羅馬人罕有接觸的比利時人開始蠢蠢欲動,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他們認為隻要羅馬入主高盧中部後,下個目標就將是他們在高盧東北部的領土。

二、既然不允許日耳曼人入侵,當然也就不能允許羅馬人入侵。

三、他們所在地方通用的理論是弱肉強食,長期以來他們都是以強壓弱,並且使弱小的部族屈服,從屬於他們。他們認為如果羅馬的勢力進入後這個辦法將不再管用,這讓他們感到害怕。

有了這些一致想法的比利時人相當團結。他們以蘇威西翁內斯人的首領蓋爾巴為大將,首先侵入高盧中部,開始了對羅馬先發製人的攻擊。

愷撒知道此事後,判斷如果反應遲緩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就立刻離開宿營地,帶著軍隊走了15天的強行軍,到達了比利時人的領土邊境。

愷撒軍團如此神速的抵達令住在距邊境最近的雷米人立刻動搖了。雷米人馬上派遣使節表示恭順,而且他們願意給羅馬軍提供軍糧。不戰而勝乃為兵法的根本。愷撒相當感激雷米人的歸順,因為他們與蘇威西翁內斯人是有友邦關係的。因此他們所送來的人質,也就是部落中有權勢人士的兒子,也得到了到羅馬留學的厚待,從此之後雷米人就成了愷撒的同盟者了,並且,由雷米人這方所得到的情報也較為正確。愷撒因此知道了比利時人的戰鬥力,除去雷米人之後,總數為29.6萬人;也知道他們和住在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有共同戰鬥的約定。其中對愷撒較為有利的信息是比利時大軍是由12個部族組成的聯軍。雖然這樣,這30萬大軍還是全部聯合起來集體出動了。沒等對方進攻,愷撒就率領全軍越過流經諾維歐杜努(現在的蘇瓦鬆)的索恩河,準備先攻打敵方的前陣,再進軍敵方領地。愷撒軍團在渡河後馬上開始修築陣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