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一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甚至到了一次要做幾樣事情的地步。比如舉起紅色戰旗,這意味著要士兵們跑至置放武器的場所、將武器帶在身上;吹響集合喇叭,意味著要正在設營的士兵停止工作。除此之外,還必須吹響整隊用的喇叭,而鼓舞士兵們的演說也屬必要。然後,還得吹響告知戰鬥開始的喇叭。但即使動作再利索,當遭遇敵方突襲的時候,同時做這些事情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愷撒並沒有專注於一定要做到所有的這些事情,幸運的是由兩個因素緩解了這種危險的狀態:一是受過訓練與實際戰爭鍛煉的士兵們擁有戰鬥知識和經驗,他們不需任何命令便知道在此情況下該如何行動;二是在設營中離開了手下士兵的軍團指揮官們的準確判斷,他們即使沒有總司令官愷撒的命令,也能及時察覺戰況並自動加入軍事行動。
於是愷撒隻需要判斷形勢然後發布緊急命令即可。下過重要命令後,他便騎馬追上了已在最前線的第十軍團。寥寥數語鼓勵完士兵們之後,便向與敵兵僅有投槍射程之距的第十軍團下達了戰鬥開始的命令。其他軍團同時也配合地進入戰鬥狀態。
和在最前線戰鬥的士兵一樣,愷撒一直留守在最前線。鼓勵完第十軍團後,他馬上騎馬趕到旁邊的第九軍團。沒有準備的時間再加上敵人猛烈的突襲,羅馬士兵連舉隊旗、穿盔甲和拿盾牌的時間都沒有。待他們各自取劍之後,發現所見的隊旗並非自己大隊之旗,但是他們仍往戰旗周圍聚集並加入戰鬥。他們一邊尋找自己所屬的部隊,一邊擔心會失去良好的戰機。
“我方陣營如此分布,並非學校所授戰術。陣營是隨當時的地勢與危急的程度而有所變化。各軍團因為必須要對抗眼前之敵人而各自分離,前麵提及的天然城牆也阻礙了他們尋找隊友,同時也無法適時地將軍團送往必要的戰線。也就是說,連指揮係統的統一都無法維持。就這樣,在這場於我方非常不利的狀況下展開的戰鬥中,關係著勝敗的因素也以各種形式出現。”
戰鬥剛開始,愷撒軍的騎兵和輕裝步兵有一部分人四處逃散。羅馬兵逃走的消息,並未影響後來的局勢變化,消息隻傳到高盧東北部一帶。
盡管愷撒無法對全軍發布統一的指令,但能騎馬縱橫戰場、調配指揮,分開戰鬥的軍團到達合適的場所。在最前線戰鬥的士兵,因為隻見到眼前的敵兵,即使沒有天然城牆的妨礙,也不會注意到友軍的動態。而觀察大局並適時地調動士兵以最大化發揮自己軍隊的效率,則是總司令官需要仔細考慮的。比如根據實際狀況,如果認為圓形陣比通常的方形陣更好時,就要迅速下達指令。並且,愷撒還擔當起了首席百人隊隊長的職責。在苦戰中的軍團裏,隻見愷撒搶過了一個後衛士兵的盾牌,然後衝到最前線,逐一呼喊百人隊隊長的名字,並激勵大家往前衝。而之所以奪士兵的盾牌是因為他一直連盾牌也沒拿地騎馬。總司令官如此的英姿,令士兵們感動萬分鼓舞。他們變得果斷勇敢,局勢才轉為對羅馬軍有利。而這一有利形勢能夠持續下去,是因為護衛運輸車隊的兩個軍團終於抵達,以及成功攻陷敵人陣營地的副將拉比埃努斯給第十軍團送來了支援。
由於得到了兩方麵的援助,原來感到被重重圍困的士兵頓時心境大變,連原本受傷倒地的士兵,也重新舉起盾牌接著戰鬥。潰退的騎兵、輕裝步兵和隨軍的奴隸也加入了戰鬥。但是,涅爾維人果然也不負其最勇猛之名,繼續勇敢地戰鬥著,即使眾多同伴倒下,他們依然能站在同伴的屍體上繼續戰鬥。
然而即使高盧人的突擊力再厲害,在耐力上恐怕還是羅馬兵占優。戰爭進入後半階段,羅馬軍更是勢不可擋。在雙方的激戰中,即使其他的部族逃走了,涅爾維人還是繼續留在戰場上,於是戰爭就在涅爾維人男子的屍體如山般堆積下結束了。
涅爾維人的成年男子在這場激戰中幾乎被徹底根除。到沼澤地帶避難的涅爾維人老人、女人和小孩派使節向愷撒投降。據使節所說,部落600位有權勢人士中,存活者僅有3人;6萬名士兵,存活者僅500人。愷撒並沒有要求他們提供人質便同意了這項講和,並且允許他們回歸原住地,而且,愷撒還命令附近的諸部落不準侮辱或攻擊涅爾維人。也許愷撒認為發起戰爭本身並非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