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兩派之中,哪一派更具有政治能力倒不是個問題。在這一年半中,無論是“三頭”派的龐培或是元老院派的首腦,都將他們毫無理政能力的一麵表露無遺,特別是身為執政黨、占了兩名執政官位子的元老院派毫無統治能力。那個時候的羅馬,有克勞狄烏斯及米羅擅自組織的“院外團”四處鬧事。克勞狄烏斯以平民派自居,龐培如果有意的話一定能控製他們,但他無心這麼做。米羅自稱是元老院派,但是連元老院派的巨頭西塞羅也隻是感傷時局。他因為害怕再度遭到克勞狄烏斯報複,所以對米羅也置之不理。即使於非選舉期間,在羅馬市中心也充斥著暴力,並再三地以流血事件收場。穩健而有良心的元老院議員,雖然憂心於羅馬的未來,但他們既無突破現狀的計策,也沒有實行計策所需的堅強意誌。這群具備充足學識的人,尤其是有資格代表他們的西塞羅,能做的事也隻是追憶過去,感歎以前的時代才是理想的羅馬時代罷了。因為在當時元老院主導的共和政體之下,領導階級與一般民眾都齊心協力地與迦太基作戰。所謂“當時”,是指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與西庇阿·埃米利烏斯完全為了國家立下了戰功,而非為了自己。
行省總督有權在其他行省受到攻擊時給予援助,這是屬於他負責防衛的範圍。但如果要進攻他國則需得到元老院的認可,而愷撒卻沒有得到元老院的認可,便進攻高盧的中北部,又越過萊茵河,甚至渡過多佛爾海峽遠征不列顛等,光是這些事情就令元老院難以忍受。但愷撒手下的士兵也沒有拒絕從軍,元老院也不能像盧庫魯斯那時候一樣解任愷撒,並且,羅馬的一般民眾對愷撒的功績都十分讚賞,如果想將愷撒解職,必定會犯眾怒。再加上根據超越元老院的公民大會的決議,愷撒與龐培、克拉蘇一樣,行省總督的任期是到公元前50年底為止。因此在法律上,愷撒完全不擔心自己會被剝奪權力,這一點愷撒自己比誰都清楚。也正因如此,愷撒才在公元前53年時將戰線拉到了離首都羅馬最遠的高盧東北部。對前一年冬天失去的兵力的補充,愷撒也沒有征詢元老院的許可。無論羅馬的情況如何,高盧戰役還是非得進行下去不可。
高盧戰役第六年(前53年,愷撒47歲)
愷撒就任高盧三行省總督時,國家交給他4個軍團,即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軍團。但是,在與赫爾維提(瑞士)人戰鬥前,他又重新招募組編了兩個軍團,被命名為第十一、第十二軍團。因為這兩個軍團並未得到元老院的認可,所以費用是自行負擔的。戰役的第一年,愷撒就以這6個軍團3.6萬人的兵力進行戰鬥的。
戰役的第二年(公元前57年),愷撒又新組了2個軍團。同樣因為不被認可而由他自行負擔費用。這2個軍團就是第十三、第十四軍團,這樣合計共8個軍團。公認的4個軍團,可以在羅馬國內,也就是北自盧比孔河、南至墨西拿海峽的意大利半島上,從事招募誌願軍的活動;而非公認的4個軍團,隻能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北意行省進行募集。但是,羅馬的軍團兵規定必須是羅馬公民。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北意行省是“羅馬公民化的高盧人”,因此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數也比其他行省更多。隻要愷撒能夠解決費用問題,募集誌願兵並不是個難題。
公元前56年春,“三頭”在盧卡舉行了會談。會談決定了愷撒、龐培、克拉蘇三人,各有5年行省總督的任期與10個軍團的兵力。不過該年,愷撒無法將名下的軍團增至10個。第二年,公元前55年,“二頭”擔任執政官,“盧卡會談”中的密約經公民大會正式生效。
公元前54年,愷撒又延長5年任期,並且與龐培和克拉蘇一樣擁有了統率10個軍團的權力,但是他並沒有急著擴軍,而是依然維持8個軍團的戰鬥力,隻是爭取將4個私自組建的非公認軍團國家化,這樣一來就無須自行負擔軍費開支。愷撒不擴軍,大概出於兩方麵的考慮:一方麵由於高盧承認羅馬霸權的同盟關係,即便是有“長發高盧”之稱的中、北部高盧的埃杜伊人及雷米人也與羅馬維持友好關係(“長發高盧”是與慣常留短發的羅馬男子相較而言,意指尚未羅馬化),並向羅馬提供由埃杜伊人及其他部族士兵組成的軍隊。再者,士兵的數目也並非越多越好,愷撒並不認為在戰爭中兵力比敵軍少就一定會處於劣勢。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士兵的數目少,那軍糧的保障就不會太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