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壯年前期Virilitas(前60-前49年1月,愷撒40-50歲)(40)(1 / 2)

克拉蘇的死、克勞狄烏斯的死、龐培就任一人執政官,如果當時有報紙的話,公元前53年至前52年間的羅馬,絕對不缺頭版新聞。不過愷撒似乎沒辦法湊上一腳,因為駐守冬營地的軍團長,帶來了高盧中部有異常情況的消息。在確認龐培就任執政官之後,愷撒總算能向阿爾卑斯山動身了。

其實等羅馬政治形勢穩定後才關注北意局勢,前往有異動的高盧,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等異動呈現表麵化,明確得知暴動目的、參加部族與統帥者後,要確立相應戰略也就容易多了。況且,雖說遲了但也還是阿爾卑斯山積雪的季節。雖然暴動的那方行動很快,而愷撒的行動其實也不算遲。

高盧戰役第七年(前52年,愷撒48歲)

公元前52年的起義,是曆史上公認的高盧民族首次反抗羅馬的運動。然而,這並非計劃周密、準備周詳的全民反抗愷撒的運動。不善於團結、力量薄弱的高盧人,竟然在一次偶然的契機中,神奇地團結起來,反抗的力量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高盧人的起義沒有明確計劃,其他人根本無從預測。因此冬季在高盧中部兩處冬營地的羅馬軍團長們,根本無法把握全局,更無法預測動亂將如何發展。不過正因為愷撒軍隊出兵“遲緩”,才清楚地掌握了高盧人集結後發展的趨勢。

起義的導火索來自加努特斯人。因無法忘記首領亞克被處極刑的慘狀,隆冬時節,他們遊說周邊各部族族長,讓各族長相信亞克的命運就是各部族未來的命運。在加努特斯人的煽動下,惴惴不安的各部族族長紛紛加入起義,他們選擇這個時機反對愷撒,出於如下考慮:

第一,羅馬軍隻有在愷撒的帶領下才會勝利,如果能阻止在高盧冬營的10個羅馬軍團與愷撒會合,就有獲勝的機會。第二,首都羅馬的政情不穩,愷撒回到高盧不易。第三,愷撒需要對付被他逼至萊茵河方向的日耳曼人,無暇抽身,正是反抗愷撒的大好時機。日耳曼人一直是中部高盧人最大的威脅。因為愷撒對日耳曼人的牽製,高盧不列顛高盧東北部中部維持著安定局麵。但是,日耳曼人的威脅一旦消除,高盧人對生活在羅馬霸權下的不滿就一一浮現出來。如果隻要求自由與獨立,在愷撒兩三年前致力遠征高盧東北部或不列顛時,起義反抗才對。如果煽動就可令加努特斯人起義,其他部族是否采取同一步調,這是一個疑問。即便其他部族保證與加努特斯人步調一致,加努特斯人未必能安下心來,他們無路可退,麵臨的是背水一戰的絕境。

加努特斯人的根據地,按照拉丁文發音是契那布姆,即現在的奧爾良。在那裏,因為愷撒在高盧通常采取一些獎勵貿易的政策,因此住著很多來此經商的羅馬人。其中也有前來購買小麥補充軍用的愷撒的親信。加努特斯人對這些羅馬人肆意屠殺,他們明知羅馬,尤其在愷撒治下,絕不允許此類事情發生,但仍然冒死而行。這件事在高盧口口相傳,極短的時間內傳遍了整個高盧。這件清晨日出時發生在奧爾良的事件,晚上9點以前,240公裏外的奧弗涅人也已知道此事。

韋桑熱托裏克斯

居住於山嶽地帶、與羅馬南法行省接壤的“長發高盧”中,奧弗涅人力量最為強大,卻從未反抗過愷撒。奧弗涅人內部分為親羅馬與反羅馬兩派,兩派爭鬥中,親羅馬派勝利,處死了反對派的首領。親羅馬派首領的胞弟為當時奧弗涅人的族長,在他領導下,奧弗涅非常安定。

被處死的反羅馬派首領有個兒子,名叫韋桑熱托裏克斯,他也是族長的侄子。得知奧爾良事件後,他認為目前是反羅馬最好的時機,於是奔往廣場發表演說。親羅馬派一致認為韋桑熱托裏克斯的行動極度危險,因此將他從奧弗涅的首都格爾戈維放逐。韋桑熱托裏克斯雖遭放逐,但仍舊召集親朋,策劃反羅馬的行動。他抓住時機,集中人力,發動政變,反而將作為族長的叔父放逐,成為奧弗涅人新一任的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