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壯年後期Virilitas(前49年1月-前44年3月,愷撒50-55歲)(19)(1 / 2)

然而令人完全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龐培不利用這個絕好的機會,舉全軍之力進攻呢?他是否因為考慮到資曆相當的梅特魯斯·西庇阿的感受,想等他到位之後再發動總攻呢?是不是因為龐培派的元老院議員們的腦袋和嘴巴都太多,他聽了太多的忠告、勸諫意見,被蒙住了雙眼,失去了對行動的判斷力呢?還是因為知道愷撒登陸後己方晝夜兼程急行軍,強度太大,希臘人居多的士兵們紛紛逃走,軍心動搖了呢?又或者是從不知戰敗滋味,也不曾嚐過在敵人麵前撤退,隻知前進和常勝的龐培自信地認為,無論何時何地和愷撒正麵對陣都能打贏呢?若非如此,難道是在57歲的龐培內心最深處,為避免與同胞的戰鬥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因此在決斷上進行著激烈的自我辯論?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龐培在這樣絕好的機會下根本沒有做出任何行動。

行動著的是愷撒。他知道以手邊現有的兵力,根本無法與龐培進行戰鬥。因此,他又用到了外交戰爭。

對愷撒的這一行為,後世有兩種理解:有學者們認為,愷撒在這個時候拿出外交手段,完全就是在拖延時間;而另一些學者們則認為,愷撒是真心希望用對話的方式解決紛爭。如果我來看待這個問題,愷撒可能以上兩種考慮都有。

在愷撒營中有一位名為維布裏烏斯·魯弗斯的人,他原為龐培的參謀,在科菲尼昂戰役、西班牙戰役中,都是龐培派去和阿赫諾巴爾布斯、亞弗拉尼烏斯並肩作戰的將領。作為龐培身邊的高官之一,他在科菲尼昂和西班牙戰役中兩次被愷撒俘虜,兩次都被愷撒給予去留選擇的自由。但是,和阿赫諾巴爾布斯、亞弗拉尼烏斯不同,他在第一次科菲尼昂戰役後回到了龐培身邊,卻在西班牙戰役後,不知何故,留在了愷撒陣營。愷撒選擇了這個人作為前去與龐培和談的使臣。根據愷撒自己的記錄,他讓魯弗斯帶去的書信中的要點如下:

龐培與愷撒消除彼此間的敵對關係。放下武器、停止以後的敵對行動。兩人都要從重大的損害中吸取教訓,避免再受其害。

龐培被逐出意大利,失去了西西裏島、撒丁島及西班牙;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他失掉了130個大隊(計7.8萬人)的羅馬市民兵。愷撒則深深為庫裏奧的早逝感到悲傷,為北非的挫敗歎息不已,為亞得裏亞海中失去小安東尼及其手下的兵士感到難過。這些都是強有力的例證,來證明我們兩人在戰爭中會有怎樣的命運。因此,為了我們兩人、為了國家,你難道不想避免再出現上述悲劇嗎?

因此,現在正是以談判方式和談的最佳時機。為什麼這麼說?你我二人的自負之心和對各自軍隊的信心堪稱並駕齊驅。如果有一方的優越感稍微多一點的話,談判就將進行不下去。為什麼這麼說?比起按照能力獲得相應的滿足,優越感更強的一方總是會考慮全部包攬。

和談的條件,我有以下幾個建議:以各自大軍全體士兵為證,你我二人交換誓約。隨後三天內,各自解散軍隊。但是,由於對龐培心存顧慮,愷撒將從城中(即都拉斯)離開後,到平原地區再解散軍隊。

魯弗斯帶著這封愷撒的親筆信出發,將信交給龐培的時候,已經是1月中旬了。得知愷撒登陸的龐培一直在急速行軍積極備戰;與之相反的是,愷撒這邊則處於日漸濃鬱的被孤立的不安之中。

或許,如果龐培是獨自一人品讀愷撒的親筆信,獨自一人對之進行判斷的話,或許真有可能達到和平。但是,龐培是一個為憎惡愷撒的人——這些強硬的反愷撒派聚集於希臘,但並不隻是在希臘——所擁戴的司令。因此,他認為自己不能在不和這些人商討的情況下直接與愷撒進行談判。結果,龐培沒有給愷撒寫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