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獲得當地居民支持的任務相當成功。龐培和愷撒的戰爭不管是誰獲得勝利,對希臘人來說,在羅馬統治下生活是不會變的。此外,希臘和小亞細亞、帕魯斯提那不一樣,這裏並不是龐培的clientes。希臘被當成羅馬人的戰場不堪重負,龐培的征稅人員對他們課稅又更勝往年,於是有人內心逐漸有反對龐培的想法。因為龐培大軍駐紮,所以這種情緒並沒有表現出來。而獲得這個希臘本地人支持的愷撒,在確保軍糧方麵雖然有點好轉,以小隊形式行進的部隊,也不會受到當地居民的襲擊。雖然收效良好,但愷撒也不能完全安心。越是弱小的第三方,越是會探索如何倚賴強者的生存之道。希臘的各城邦都密切關注著兩雄相爭的結果,地中海世界的其他地方也不例外。
派出這些隊伍之後,愷撒身邊僅餘6個半軍團和600名騎兵的戰鬥力,僅依靠這些兵力,他進行了切斷龐培軍營和軍糧補給地都拉斯之間聯絡的作戰。
首先,他在基努斯河附近的龐培營地和都拉斯之間安營紮寨。與之針鋒相對的龐培也將軍營往自己的補給基地靠近。在大海之濱,一塊被稱為佩特拉高地的地方,有一個小海灣。不論風向如何,補給船隻都能在此安全登陸。此處離補給基地都拉斯的海上直線距離僅7公裏,陸上直線距離也不過10公裏。但是在這10公裏即將到頭的時候,會發現處於海灣岬角頂端的都拉斯,落潮之後四周呈現沼澤地貌,寬廣的海灣橫貫其間。這裏地形蜿蜒複雜,若想從陸上行進抵達,必須往北進行大迂回才行。鑒於情況特殊,加上佩特拉的海灣規模較小,愷撒想出的戰略是,包圍在佩特拉呈“守”勢的龐培。雖說希望戰爭盡早結束的願望已經基本破滅,但是“進攻”,也就是必須掌握戰爭主導權的決定並沒有動搖。與以往一樣,愷撒將以包圍網圍困龐培軍的理由逐條羅列了出來:
一、敵方擁有大規模軍隊,從都拉斯運送補給必然很頻繁,而且必須從外部調來軍糧,那麼切斷其補給線必然是首要的任務。
二、敵方的騎兵數量頗多,圍攻可以有效削弱其騎兵的機動力,是第二個目的。
三、讓世人目睹龐培被愷撒圍攻,而龐培卻不敢應對。這樣可以令在別國眼裏形象崇高的龐培自然聲名掃地。這是第三個目的。
一和二是軍事上要達到的目的。沒有海軍的愷撒是不可能從海上進行封鎖的,但是他可以從陸上進行封鎖,讓龐培僅能從海路獲得補給,無法像之前那樣高枕無憂。
三則是愷撒慣用的宣傳攻勢,達到心裏狙擊作戰的效果。想想就知道了,龐培是個“實”的人,愷撒是個“虛”的人。
包圍網
4月15日,愷撒從渡海登錄希臘後的3個月零10天,也就是與安東尼會合的12天之後,他開始構築包圍網的工事。一直貫徹“進攻”戰略的愷撒,哪怕已年屆52歲,進攻姿態仍然不輸當年。龐培的大本營放在臨海的高地佩特拉的陸地這邊,高而陡峭的山丘一直向南綿延。愷撒在這些陡丘上修建了碉堡,讓這些陡丘漸次形成包圍圈。他們作業的地方距敵方大本營僅3公裏。敵人若對其出擊,他們也隻能倉促應戰。但是,龐培一直決心“死守”。即使這樣也經常會有小規模的襲擊,使得愷撒的士兵們無法在弓箭射程範圍內繼續構築工事。為了防止中箭,他們在身上纏了很多東西,作為盔甲保護不到之處的補充。雖然受到龐培軍幹擾,愷撒士兵們還是一點一點地修築出了包圍網的形態。
龐培得知之後,也決定在自己這方修築防衛線。這樣一來,以海岸線為中心構築了一個半月形的由柵欄、壕溝和碉堡相連組成的雙重圍網。圍網裏麵是龐培,外麵是愷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