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奧古斯都這次沒有等到28年後再度發生糧食危機時才采取行動,他設立了一個“糧食局局長”的官職。為了突顯這個職位隻是一個行政官職,而非政治職務,奧古斯都從騎士階級中挑選了人選。這個職位和其他皇帝任命的行政官僚一樣,有相當長的任期。羅馬國家終於建立起了糧食儲備的安全保障體製。這個體製的建立還意味著“食”權落入了皇帝的手中,元老院又失去了一個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力。我並不打算在論述糧食儲備的同時,展開水資源的話題。上、下水道的建設和道路建設並立為羅馬國家基礎建設的兩大支柱,為此我會另作詳細的論述,這裏隻是稍稍提一下。
同道路建設一樣,水道的建設,奧古斯都也是完全交由阿格裏帕負責。阿格裏帕也是萬神殿的最初的建造者。為了各類建築、街道以及水道的建設,阿格裏帕特地組織了一支技術專家隊伍,這些人全部是奴隸。
阿格裏帕在公元前12年去世前,將其所有的財產留給了奧古斯都,其中也包括了這些公共工程的專家。奧古斯都不僅給予了他們自由的身份,還將他們的地位提升到了僅次於元老院階級的騎士階級,並且建立了以這些專家為中心的“公共事業部”。
在公共事業部的各部署中,水道局尤其重要。帝政時代的中期,首都羅馬已經擁有了10條以上的供水水道,其中有2條是阿格裏帕負責修建的。雖然是武將,阿格裏帕也非常清楚確保水資源的重要性。如今遺留在法國南部尼姆(N?mes)的嘉德水道橋(Pont du Gard)就是2000年前阿格裏帕建造的。
在對公共建設重要性的認知方麵,奧古斯都完全不劣於阿格裏帕。他要求水道局局長的人選必須是有過執政官經驗的元老院議員。奧古斯都把糧食的掌管權控製在自己和繼承人的手中,水資源的管轄則交給了元老院,這也是基於羅馬的傳統,公共工程的建設一般都是由高位階層負責管理。
公元前22年,奧古斯都41歲。他曾經進行的國政改革,到這個時候已經有4年的空窗期。進一步推動改革之前,他有別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重整羅馬帝國東半部,以及解決懸而未決的帕提亞問題。選擇擱置國政改革,一方麵是因為相對於枯燥乏味的國政改革,民眾也更喜歡轟轟烈烈的戰事結果。更重要的是他親自出馬重整帝國東部的各方麵的機會都已經成熟。
重整東方領地
在古代被稱做加拉太(Galatia)的地方,是指以現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為中心的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在羅馬共和時代,這裏是羅馬的同盟國,用羅馬人的話說,是“羅馬的友好同盟”。加拉太王族的最後一人在公元前24年死去。加拉太的東部是同為羅馬同盟國的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從卡帕多西亞的東部一直到裏海的廣大地區是亞美尼亞王國。亞美尼亞也是羅馬的同盟國。羅馬利用敘利亞行省和這些同盟國,采取了以半圓形的方式從西邊包圍住頭號假想敵帕提亞。雖然加拉太和帕提亞沒有領土鄰接,但是對羅馬而言,加拉太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羅馬的防禦戰略,如果加拉太擺脫了羅馬的控製,羅馬在東方的防禦措施將崩潰瓦解。
接到加拉太王死訊的時候,奧古斯都還在西班牙的塔拉戈納忙於西方領地的重整。征服西班牙的戰役一結束,他立即派阿格裏帕前往東方,並授予阿格裏帕僅次於他本人的地位。也就是說阿格裏帕是集權威權力於一身的特派大使。奧古斯都希望通過非武力行動將加拉太收為羅馬屬下的行省。
前往東方的阿格裏帕並沒有帶軍隊,也沒有直接進入加拉太,而是逗留在靠近小亞細亞西岸的萊斯博斯島(Lesbos Island)上,進行和平交涉。
提起阿格裏帕,就連羅馬的孩子都知道,他向來是代替不擅作戰的奧古斯都衝鋒陷陣。這次出征竟然不帶軍隊,去的又是因女詩人薩福的詩歌而出名的風光明媚的愛琴海小島萊斯博斯,這不禁引起眾人的猜疑,是不是由於奧古斯都過於偏愛女婿馬薩魯斯,引發了阿格裏帕的不滿,索性跑到小島上隱居了。我以前也這麼認為,但現在百分之百地否定了這種看法。因為那段時間,阿格裏帕不光是待在萊斯博斯島上,他還視察了東方的各個行省,甚至涉足尤地亞(Judaea)。因此阿格裏帕的此次東方之行,是為奧古斯都的東征打基礎,作事前準備。以阿格裏帕之名在東方世界興建的公共建設,數量之多舉不勝舉。如果是一個心情苦悶、躲在小島上的人,是不會有這番心思的。正因為是位於最高統治者之下的“次席”,才有可能會為即將登場的“主席”去作這些事業上的鋪墊。也因為有阿格裏帕在東方的把持,奧古斯都才得以完成了西方領地的重整,返回首都,獲得了護民官的特權,向他的皇帝之路更走近了一步。當年由愷撒指派、從17歲開始一直在奧古斯都身邊、與他同甘共苦的阿格裏帕,是奧古斯都始終如一的朋友、同誌和協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