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是羅馬第一個發現高山防衛線弊端的人。他征服高盧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將國家的防衛線,從阿爾卑斯山脈轉移到萊茵河。防衛線以河川取代山脈,成為了愷撒之後羅馬國家的軍事戰略。防衛線設在河邊,比較容易看見對岸,有助於了解敵情。戰爭中,最忌諱的就是暴露軍隊,看不見的對手才是最可怕的。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河岸邊可以駐紮大部隊。在羅馬的河岸防衛線的版圖上,愷撒已經建立了萊茵河線;奧古斯都用外交的方式確立幼發拉底河沿線至黑海沿線,南麵是羅馬行省,東麵有堅固的同盟國,與北麵的博斯普魯斯王國也簽訂了同盟協議,至此,“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目標已達成了一半,剩下的隻有多瑙河了。當年愷撒遠征帕提亞的歸途中,企圖控製多瑙河南岸未果,把問題留了下來。這個地區如果按照現今歐洲的版圖劃分,從西到東分別是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現塞爾維亞),直到保加利亞境內。這是一片遼闊的疆土,所以不是輕易就能征服的。然而,如果不解決了這個地區的問題,包括黑海西岸在內的羅馬帝國東北部的防衛線就難以成立。
任何事情想要做得圓滿,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掌握正確的情報。愷撒時代,已經有了羅馬帝國本土意大利半島的地圖,街道、橋梁等都有詳細的記載。羅馬人的視野不僅僅是本土,他們還製作了從非洲到英國以至印度的地圖,據說這種地圖最早是在阿格裏帕主持下製作的。
阿格裏帕將大地圖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板鑲嵌在由他興建的諸多公共建築中的某一處的牆上,任何人都有機會瀏覽。當然,奧古斯都也有他自己專用的地圖,據說地圖有兩種:一種是根據不同地區,用彩色的大理石鑲嵌在牆上的地圖;一種是畫在紙莎草紙上的地圖。
這些地圖沒有留存下來,它們的精確性無從考察,估計可以接近公元2世紀時居住在埃及的希臘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製作的世界地圖的水平。當年愷撒下令製作的意大利本土的地圖也是出自希臘人之手。盡管都追求地圖的精確性,然而希臘人純粹是因為求知欲,而羅馬人則是出於現實的需要。所以,多瑙河遲早會引起奧古斯都的注意。
奧古斯都在《功業錄》中曾說過:“除非敵人攻擊,我從來沒有主動發起過一場戰爭。”阿爾卑斯東北部的高山部落襲擊駐守伊利裏亞行省的羅馬軍團,對奧古斯都而言,正是解決多瑙河問題的大好時機。向北方挺進的羅馬軍團,托勒密的世界地圖(多瑙河以南)輕鬆地擊退了高山民族,乘勢展開大規模的擴張行動。
公元前16年進行的大規模的北方軍事行動,由阿格裏帕擔任總指揮,26歲的提比略和他22歲的弟弟杜路蘇斯負責指揮前線作戰。奧古斯都和莉薇婭結婚時,提比略3歲,杜路蘇斯還在母親的肚子裏,如今兩人都已經成長為年輕的將軍。兩兄弟都有過在西班牙與高山民族作戰的經驗,這次的敵人是居住在現今蒂羅爾(Tyrol)一帶的雷蒂亞(Raetia)族群。
根據阿格裏帕的戰略,杜路蘇斯率軍從維羅納(Verona)北上,提比略的部隊則渡過萊茵河向東南進攻。兩支隊伍在現今的博登湖附近的康斯坦茨(Konstanz)會合,從那裏再向南發起進攻。這樣,從現在的瑞士全境到南奧地利·阿爾卑斯的地帶,就像網中之魚,牢牢地掌控在羅馬軍團的手裏。
從維羅納的前線軍營出發的杜路蘇斯部隊,在當年的秋天就征服了塔蘭托(Trento)一帶,在當地建立起了軍事基地。之後,杜路蘇斯率軍繼續向北,抵達博爾紮諾(Bolzano),在那裏迎來了冬天。這一帶已經是奧地利·阿爾卑斯的山裏。
20歲剛出頭的年輕將軍,並沒有帶著他的部隊返回溫暖的維羅納過冬。羅馬軍隊真正的強大之處,並不是在刀光劍影、短兵相接之時,而是嚴格地遵守戰略計劃,事前準備做到盡善盡美。在公元前16年的冬天到公元前15年入春之前的休戰期間,羅馬軍隊的全體士兵擔當起了工兵的職責,在各個要塞深挖戰壕,高固城堡,修築聯結各個要塞的道路、橋梁,為趕上開春後北征的計劃,即使是大雪紛飛作業也不中斷。原本隻通到維羅納的道路,即當時的高速公路,因此延伸到了塔蘭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