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皇帝卡利古拉(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9)(1 / 2)

公元40年5月末,卡利古拉曆時2個月之後,又回到了羅馬,可是他沒有回到被稱為“順城聖區”的市中心。羅馬自古的風俗是凱旋將軍在凱旋儀式之前不可進入市中心,卡利古拉遵循古製,在8月31日將為他舉行凱旋儀式前暫住郊外。然而,這次儀式並不是駕馭4匹白馬拉動的戰車,而是稱為“簡化凱旋儀式”的騎馬凱旋禮。對卡利古拉的要求元老院向來是照單全收,隻是他僅僅做了軍事演習和閱兵典禮,允許他用正式的凱旋儀式實在站不住腳。然而,卡利古拉似乎心滿意足,儀式雖然很簡單,但他故意把典禮安排在他28歲生日當天。因為這樣一來,即使是簡化的凱旋儀式,他仍然可以聽到前來參加儀式的士兵稱呼他“皇帝陛下”。由於長達7個月的行省巡視讓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庫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這一切都結束之後,卡利古拉就集中精力,使出渾身解數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

先對有錢人動手就是卡利古拉所謂的盡快籌款辦法。而元老院階級正是卡利古拉指的有錢人,要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交錢,“叛國罪”剛好派上用場。元老院原本滿心以為,“恐怖時代”應該隨著提比略的駕崩而宣告結束,沒想到這種恐怖卷土重來。以陰謀刺殺卡利古拉為借口,他的2個妹妹被流放,離世的妹妹杜路希拉的前夫雷必達和高地日耳曼軍團團長格圖裏克斯被迫自裁。卡利古拉與元老院的關係,從登基後的狂熱歡迎逐漸冷卻,原本還維持表麵的協調,經此一事,已經徹底翻臉。卡利古拉對有錢人階層“痛下殺手”,原本與此毫無關係的羅馬人應該會覺得大快人心,然而,如今甚至連他們都開始同情元老院階級了。因為人們獲得太多,就會感到厭煩。對於卡利古拉,羅馬人已經開始生厭了。

籌款遲遲沒有進展,另外,卡利古拉也許察覺到民眾正在從對他的狂熱中清醒過來,於是他打算去帝國東方視察,借此避開這種尷尬的局麵。東方地區以富饒聞名,相較西方而言,東方的子民更歡迎日耳曼尼庫斯之子繼位。或許卡利古拉還認為東方地區更容易籌款吧。

然而,讓卡利古拉如臨大敵的問題終於浮現在他的麵前。說實話,他這也是自食其果。

羅馬人與猶太人

近現代的研究者大多從猶太人的角度出發來分析古羅馬人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用一句話概括而言,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猶太人頑強反抗羅馬人的曆史。然而,如若這個假設成立,那麼是否猶太人以外的其他民族就沒有反抗羅馬的統治呢?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希臘人、高盧人、西班牙人、不列顛人,以及東方地區各民族,他們也進行了抗爭,隻是沒有頑抗到底。那麼,猶太人為何抗爭不止呢?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必須得找到答案。

難道是前者追求自由意識的淡薄,後者追求自由的意識強烈?抑或是,羅馬人與前幾個民族對“自由”的定義與猶太人對“自由”的定義不同?

誠如出生於羅馬元首製時代的希臘人普魯塔克所言:羅馬人有著“將失敗者同化”的統治精神。猶太人是失敗者,但他們拒絕與羅馬人同化,不隻是羅馬人,他們也拒絕與其他民族同化,原因何在?

原因在於這個民族的宗教——猶太教,禁止他們如此行事。摩西“十誡”等同猶太人的憲法,不可違背,“十誡”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之外,爾等不得尊他物為神。”既然是一神教,這位神祇肯定心胸狹隘,因為他不承認猶太教之神以外的神明。為了在多神教支配的時代堅定立場,雖處弱勢也對自己的宗教深信不疑,那麼相信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相信自己是神選中的子民,這種選民思想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支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猶太人被困巴比倫、埃及,不得不委身為奴、淒慘度日之時,這種選民思想,以及期待救世主出現的想法就是他們的精神食糧。重返巴勒斯坦後,這個信念依然沒有改變。在這一點上,古猶太人僅次於希臘人,有著非常明顯的孤立傾向。一般而言,稍具規模的城市一定有猶太人聚居區,即使身處同一個城市,他們也不會和其他居民融合。並不是猶太人不與其他民族交流,畢竟住在城市的猶太人大多從事金融業和商業,這方麵的交流比較頻繁,他們本身也有長才。除此之外,即融合或同化,他們毫無興趣。因為其他民族有不同的神祇,承認了異民族的神就變成多神教信徒,這與猶太人信仰的一神教完全不能共存。然而,亞曆山大大帝以後的東方統治者希臘人,以及之後的羅馬人都是多神教民族,其特點就是承認其他民族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