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削減必要的經費開支,不必要的開支一項不留。這麼一來,沒有了以前令人瞠目結舌的大筆支出。大家認為舉辦戲劇表演、雜技表演、競技賽、劍術比賽是必要支出,所以照常舉行。相反,為了省下維修費用,克勞狄烏斯在卡利古拉時建造的、用來從埃及搬運25米長方尖碑的大船上裝滿石頭,沉到海底給奧斯提亞海港工程的堤壩做基石。
克勞狄烏斯從不注重儀表,當然對住所也毫不挑剔。沒有人會願意住到奧古斯都那簡陋的住所去,提比略就在帕拉蒂尼山上蓋了新居,隻是在他隱退到卡普裏島之後便停止了施工,完成這個建築的是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就住到了那個房子裏。盡管不是新的宮殿,但對於假公濟私沒有任何想法的他而言已經足夠了。光靠這些舉措,不禁讓人懷疑重整財政的效果,然而事實是,這些舉措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提比略是在公元14年繼位的,那時他不得不采取嚴格的緊縮財政政策。而克勞狄烏斯繼位,是公元41年。在這不到30年的太平盛世裏,整個羅馬帝國的經濟實力飛速增長。
羅馬的稅收製度采取的是百分比征收法,而非固定稅。如征1%的營業稅、5%的遺產稅、5%的關稅、10%的行省稅、25%東方進口奢侈品稅。克勞狄烏斯繼位之後,包括整個羅馬帝國的大經濟圈已經開始運轉,財政的恢複隻要靠自然的稅收增加就能達到。
依靠稅收的自然增長來構架財政穩定,稅收收入渠道就得暢通。如果放任征稅者的違法行為的話,管道就會堵塞。克勞狄烏斯身為羅馬帝國皇帝,如果在大眾麵前過度拋頭露麵一定會惹來物議,然而為了保證稅收渠道的透明公正,克勞狄烏斯不顧這些,他熱衷於參加法院的審判。通常而言,他會把殺人和偷盜案件交給別人處理,對於稅收,他清楚公正的稅收是實施仁政的根基,是值得皇帝用心去監督的。在這一點上,克勞狄烏斯和提比略如出一轍。
卡利古拉留下的第二個爛攤子,就是在他在位的短短4年時間內,萌生了一係列外交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北非的毛裏塔尼亞王國的問題;其次是猶太問題;最後才是卡利古拉在多佛爾海峽進行軍事演習之後又撤回羅馬,從而引發的不列顛問題。
北非
毛裏塔尼亞問題是羅馬帝國麵臨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局限在北非一帶,還牽扯到直布羅陀海峽對麵的伊比利亞半島的穩定,解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
卡利古拉殺死了毛裏塔尼亞的國王卻沒有安排代替他的人選,這種草率的行為造成了曾是忠誠同盟國的毛裏塔尼亞王國的反叛。麵對如此局麵,他隻好用軍隊鎮壓叛亂。克勞狄烏斯根本沒有想過要和平解決這個問題,這與其說是不把毛裏塔尼亞放在眼裏,倒不如說羅馬是絕對不會跟反羅馬的國家和平談判的。如對方有任何異議,羅馬允許對方派使節團來羅馬上表,然而如果對方不上表,企圖用武力反抗羅馬的話,羅馬方麵就會訴諸武力。這就是羅馬的態度。由卡利古拉留下的毛裏塔尼亞叛亂的爛攤子,克勞狄烏斯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擺平了。此後,這個地區也是以“帝國主義”之名被統治,即以非常羅馬化的方式進行統治。
借著便於管理叛亂之地的理由,原毛裏塔尼亞王國被羅馬帝國分為“毛裏塔尼亞·汀吉塔納”(摩洛哥首都塔吉爾的毛裏塔尼亞)與“毛裏塔尼亞·愷撒恩西斯”(舍爾歇的毛裏塔尼亞)這兩個地區。當然這兩個地區都是羅馬的行省。前者的首府是塔吉裏(今日的塔吉爾),後者的首府是愷撒利亞(如今的名稱是阿拉伯語的舍爾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