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皇帝維特裏烏斯(11)(1 / 2)

不知讀者是否還記得,與帝國內的其他城市不同,唯獨首都羅馬沒有被城牆包圍起來。愷撒認為帝國的安全應該依靠萊茵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三大防線以及各處邊境的防禦來保障,帝國的中心——“世界的首都”羅馬不需要城牆,於是推倒了共和政體時代的羅馬城牆——塞維利烏斯城牆(MuraServi-ane),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20年。塞維利烏斯城牆雖然在各處還保有殘骸,但是如果城牆不是將城市整體包圍起來的話就派不上用場了,保留到現代的奧勒留城牆是在國境的安全保障開始受到威脅的3世紀後半期才新建的。因此,在公元69年末的這個時候,“世界的首都”羅馬是一個沒有城牆保護的城市,根本沒有必要像攻打意大利北部的中等城市克雷莫納那樣發動攻城戰,軍隊從東西南北任一方向都可以入侵羅馬。也就是說,讓兵分幾路的軍隊從各處攻入,阻斷並孤立前來迎擊的維特裏烏斯一派的軍隊,迅速迫使其投降絕非天方夜譚。

並且,維特裏烏斯的親弟弟盧西烏斯率領的一支軍隊正在距羅馬南方的阿皮亞大道100公裏的塔拉奇納(現在的泰拉奇納)待機,有可能是準備一旦局勢不利便逃往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以後除萊茵河沿岸之外唯一表示支持維特裏烏斯的行省阿非利加。在這種情況下,在羅馬市內迎擊的維特裏烏斯一派的士兵們如果堅持不下去的話肯定會向南逃走。結果,公元69年12月20日展開的巷戰便從北向南波及了羅馬的全部市區。最激烈的戰鬥是圍繞近衛軍團的兵營展開的。因為是兵營,四周都有防禦用的牆壁,營內也存有大量武器,並且進攻方和防守方都隻有純戰鬥人員參加。不過防守這裏的是維特裏烏斯從自己手下的“萊茵河軍團”中挑選出來重新組成的16個大隊共1.6萬人的近衛軍團兵。進攻方的主力是因為曾在奧托手下作戰而被維特裏烏斯解雇的9個大隊共9000人的近衛軍團兵舊部,這些士兵相當於正在攻打半年前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激戰持續了一整天,維特裏烏斯一派的近衛軍團兵持續抵抗到最後一個人倒下,據說每名士兵都是從正麵受到的攻擊,沒有一個人轉身逃走。

在其他地方展開的巷戰卻截然相反,史學家塔西佗這樣描述:

首都的民眾就像在競技場觀看角鬥士比賽一樣旁觀了這一天在市內發生的戰鬥,他們對英勇奮戰的人報以掌聲和歡呼,對陷入苦戰的人喝倒彩,並讓他們加把勁。如果陷入劣勢的人逃入店鋪和民居中,他們會要求將其拖出來殺掉。然而他們卻又趁士兵們全神貫注作戰的機會,麻利地搶走了他們應得的戰利品。

首都到處上演著不祥的景象,令人唏噓不已。士兵們打得你死我活,死者橫屍遍地,負傷者發出痛苦的哀號,同一時間的公共浴場和酒館卻人聲鼎沸。在血流成河、堆積如山的屍體旁邊,妓女們還在和嫖客討價還價。一邊是享受著和平的快樂人群,不遠處的另一邊卻是被殘暴押解的殘兵敗將。總之,整個羅馬化為了一座瘋狂和墮落的城市。

首都內的這次巷戰在羅馬曆史上並不是第一次,蘇拉導演過兩次,還有一次是秦納。但是,現在與那時的區別在於民眾的漠不關心。首都的民眾對內亂的結果不感興趣,他們隻在乎眼前的好戲,並且此時又正值薩圖爾努斯節,民眾就如同欣賞節日表演一樣觀看了這場巷戰。對於他們來說,維特裏烏斯和韋斯帕薌哪一方獲勝都無關緊要。就這樣,首都的平民居然把對於國家的一場災難變為了樂趣。

筆者能夠體會愛國者塔西佗心中的感慨,但是又不禁覺得平民們這種“如同在競技場觀看角鬥士比賽一樣旁觀羅馬人巷戰”的反應才是正確把握了現狀。確實,公元69年末的首都內戰對於羅馬帝國而言是一場災難,然而民眾很清楚這一點,他們知道無論哪一方獲勝,改變的隻有皇帝的人選。並且憑借平民的智慧,他們肯定也知道,經過皇位屢次更替這種自然淘汰之後的結果便是相對來說略微好一些的“頭領”登上皇帝的寶座。

塔西佗的特色在於他是一名無愧於史學家稱號的史學家,也就是說他會將所有事情毫無遺漏地記錄下來,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不得不經常記錄一些與自己的期望截然相反的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