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皇帝圖密善(4)(1 / 2)

但是,因為日耳曼長城的建設如果不跨越曆來的防線——萊茵河,攻入日耳曼人居住區域就無法成為現實,所以必須優先考慮通過和平方式或訴諸武力讓生活在這裏的日耳曼人屈服。這樣勢必會遭到元老院“發動無謂戰爭”的非難,但筆者認為圖密善采取的是優先考慮必要性的政策。實際上,在他之後的皇帝們,比如圖拉真和哈德良尤其認識到了這座城牆的重要性,都非常熱衷於城牆的加固事業,圖拉真皇帝還專心於多瑙河防線的強化,這些都是因為通過讓日耳曼長城充分發揮作用就可以不用再擔心萊茵河防線了。

那麼,具體來說日耳曼長城是以怎樣的形式、在哪裏修建的呢?在現代能看到的羅馬帝國時代的邊境城牆隻剩下劃分英格蘭和蘇格蘭地區的一段了,這段哈德良皇帝修建的城牆被英國人稱為“哈德良城牆”。各處重要據點由石牆聯結在一起,可能人們以為這就是羅馬時代的邊境城牆了,但是這種形式的“Limes”(邊境城牆)隻能在古代的不列顛(現在的英國)看到。同樣都是邊境城牆,但從構造上來說不列顛和日耳曼的城牆已經有所區別,為應對來自沙漠的敵人而建造的幼發拉底和北非的防線則更為不同。

日耳曼長城每隔400—700米的距離修建一座邊長40米的四方形碉堡,各碉堡之間的距離根據所處地勢不同而有所出入。如果是能見度好的平地,距離就長一些,複雜的地形則短一些。各碉堡之間沒有石造的牆壁聯結,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聯結。即使隻過一夜的宿營地,羅馬軍也會挖出深達3米的壕溝,在上麵搭上木柵欄。考古學調查發現了很多石頭,但是木頭都已經腐爛,壕溝經過2000年的歲月也大多消失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羅馬帝國時代很可能存在過“V”字形的壕溝連成一片的情況,其中可能聯結有木柵欄。壕溝和木柵欄應該連接了很長一段距離。羅馬軍團附屬的騎兵起用大量日耳曼人的做法始於尤裏烏斯·愷撒,可見日耳曼這個民族的騎術自古就很有名。羅馬人必須防備的也是武裝來襲的日耳曼騎兵團,並不是以商業或其他的和平目的來到羅馬帝國的單個日耳曼人。按“V”字形深度挖掘的壕溝和幾米高的木柵欄具有延緩騎馬軍團攻擊的效果。此外,碉堡的主要目的是監視,而不是據守在此迎擊敵人。

一旦確認敵人來襲,碉堡會利用狼煙或火把向左右的碉堡和處於後方的輔助部隊基地傳達消息,另外也有用快馬傳達消息的時候。圖密善為了方便和後方的部隊基地以及各碉堡之間的聯絡,在各碉堡之間鋪設了道路。如果由行省人民組成的輔助兵不能應付敵人的話,由羅馬市民兵組成的軍團就會出動。日耳曼長城的主要戰鬥軍團的駐紮基地位於現在德國的美因茨、現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以及現代的蘇黎世和巴塞爾中間的溫迪施這三個地方。

但是,美因茨距“Limes”很近,萊茵河上遊的斯特拉斯堡和最前線的“Limes”之間橫跨著黑森林地帶,於是圖密善鋪設了橫穿黑森林中央的羅馬式大道。在白天也一片漆黑的森林中貫通羅馬式大道的做法和在現代開通高速公路是一樣的。對於日耳曼人來說,森林當中的道路是細長彎曲的,是由人類用腳在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走出來的。羅馬人卻在這樣的地方開通了大道。羅馬式大道是用石頭鋪設的很平坦的道路,大約寬5米,兩側還有排水用的溝渠。並且出於防衛上的考慮,也是為了避免鋪設好的石頭鬆動,將道路兩側一帶可能紮根到道路下麵的樹木統統砍倒了。羅馬式的大道不隻是鋪設一條讓人和馬匹可以通過的大道就夠了,在白天也一片漆黑的森林中的日耳曼人的據點——大森林中貫通羅馬式的大道也含有將這片大森林羅馬化的意思。

現代的黑森林中也有幾條“Autobahn”(高速公路)通行,但是在2000年前的那個時代,無論高盧人還是日耳曼人,看到“Autobahn”時想必也會為羅馬人的技術水平瞠目結舌吧!憑借這條道路的建設,可以不用移動肩負監視高盧任務的斯特拉斯堡的軍團基地,隨時趕到最前線的“Limes”,這樣一來也沒有必要在現瑞士境內的溫迪施設置軍團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