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皇帝圖拉真(24)(1 / 2)

必須一提的是,一心為了在德國人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擁有的場所向希特勒展示軍隊閱兵儀式,墨索裏尼在這裏鋪了一條寬闊的大道,使得皇帝廣場橫遭分割。我們知道,右邊可以看古羅馬廣場、左邊可以觀皇帝廣場、正麵可以眺望圓形競技場的這條路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墨索裏尼在努力保護羅馬時代的遺跡上麵花過不少氣力,但由於鋪建了這條左右兩側配有綠地的大道而遭人痛批。現在,道路的左右兩側一直在進行考古挖掘作業。可是,隻要不拆除這條墨索裏尼命名為皇帝廣場大道的路,那麼要想完全複原羅馬時代的中樞完全沒有可能。倘若不能完全複原,那麼要想象其全貌終究是難事一樁。事實上,韋斯帕薌的和平廣場已經被其他建築物擋得嚴嚴實實,建在圖拉真神殿上麵的建築也不可能拆除。所謂考古學,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展開工作的一門學科。通過研究及調查獲取的知識必不可少,但是,僅此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還要加上想象力。

為此,我想說三個常識性的問題。當你站在遺跡上的時候,或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第一,羅馬人建造的所有建築物,都是把人類的存在放在第一位進行設計的。隻要想象一下圓形競技場可以容納5萬人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種規模對圓形競技場來說是最合適的。電腦製圖隻能為我們提供模擬的“盒子”,卻無法讓我們體驗到“盒子”加“人”的感覺。

第二,在現代人類活動的區域內保留下來的遺跡,大多數都在5米以上的低窪處。但是,古羅馬廣場和皇帝廣場卻不是一開始就建在低窪地上的。羅馬帝國滅亡後的1000年間,由於建築物的倒塌,石頭、砂礫的不斷堆積,導致地麵上升。後人就在新形成的地麵上,建起新的建築物,鋪設新的道路,遺跡隨之被掩埋。19世紀中葉,在這裏進行了挖掘工作,終於重現了舊時的原貌。也就是說,到了現代,古代羅馬的地上一層變成了地下一層。

第三,現在我們看到的遺跡,不是因為漫長歲月的風吹雨淋等自然侵蝕所造成的。進入基督教統治時代後,這些遺跡被看做是異教的象征,成為他們泄憤的對象,也成了建築資材的最便捷的提取場。雕像、圓柱、多色大理石地麵、刻有浮雕的牆麵,能拆的都被拆走了。甚至貼在牆上的大理石板,因為容易揭下來,也全部被拿走了。石材本來就是切割好的,所以揭下來就可以直接用做建材。

如果你想看羅馬時代的圓柱,與其找它的遺跡,不如直接去基督教教堂。不僅方便,還能看到很多。這就是當今的現實。即使在謳歌古代複興的文藝複興時期,盡管對古代建築資材的使用上不盡相同,但是遺跡被看做建築資材的提取場的情況和以前沒有任何不同。在當時,唯一的例外是米開朗基羅把戴克裏先皇帝的浴場中心部分變成了教堂。除此之外,沒有一處逃過變成建材提取場的命運。甚至連圓形競技場也隻剩下了三分之一。原因據說也是因為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留下來的隻有混凝土加固過的磚塊。因為隻有這些東西既無法取走又沒有可再用的價值。但是,盡管如此,依然有人把它們挪做了牆體。圖密善皇帝的競技場(今納沃納廣場)周邊公寓的牆就是原本用來支撐競技場觀眾席的牆體。連美國人都說,圖拉真是務實的羅馬皇帝中尤其務實的一位。他建造的所有公共建築都具有實用性。在首都羅馬以外,我最先想說的就是奧斯提亞港灣的建設。

羅馬不靠海,所以需要在台伯河河口建港口。圖拉真首先把奧斯提亞建成了港口。奧斯提亞本來就是一座臨河的城市,沒有船隻避風港。再有,因為台伯河的水流從上遊帶來的沙土,海岸線不斷向海裏退去。因此船要在奧斯提亞靠岸,必須沿河逆流而上。為此,來自東方和非洲的大型船隻能到那不勒斯附近的部丟利(今波佐利)靠港,在那裏卸下物資,再通過阿皮亞大道運往羅馬。

尤裏烏斯·愷撒最早意識到首都羅馬附近需要有一個可供大型船隻安全靠岸的港口,克勞狄烏斯皇帝把他的這一想法變成了現實。關於當時的建築情形,在《羅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中已經作了詳細描述,在這裏不再重複。然而,到了半個世紀後的圖拉真時代,鑒於港口的吞吐量以及其他情況,有必要對港口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