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國王梯裏達底由衷敬佩名將科爾布羅。他到訪羅馬後,又把尼祿當兄長般看待。尼祿也沒有虧待他的殷勤,派出工程師團隊,幫助其重建了亞美尼亞首都。為了表示感謝,梯裏達底甚至把首都改名為尼祿市。可以看出,出身帕提亞王室的這位國王有多麼強烈的親羅馬傾向了。梯裏達底去世的時間不清楚,據說他比公元37年出生的尼祿小幾歲。梯裏達底壽命較長,在亞美尼亞國王位置上的時間也不短。如果他比尼祿小三四歲的話,可以推斷,圖拉真即位的公元98年,他尚在世。那個時候,帕提亞國王已經從沃洛吉斯換成了帕科魯。梯裏達底一死,帕科魯國王就把自己的兒子阿克西達瑞斯扶上了亞美尼亞國王的位置。此時,因為與尼祿之間的條約依然有效,所以敘利亞行省總督代替皇帝,為亞美尼亞新國王舉行了加冕儀式。
公元110年帕科魯去世,繼承帕提亞國王王位的是帕科魯的弟弟奧斯羅埃斯。即位後不到兩年,這位國王就以無能為由,要推翻侄子阿克西達瑞斯,讓阿克西達瑞斯的弟弟帕爾塔馬西裏斯當亞美尼亞國王。圍繞亞美尼亞的王位,親兄弟之間分成兩派,引發了爭端。新國王在帕提亞軍隊的幫助下,向亞美尼亞發起進攻。現任國王於是向羅馬皇帝發出了求助。
羅馬和亞美尼亞是同盟關係。對於同盟一方提出的求助,另一方給予回應是同盟者的義務。同時,對羅馬方麵來說,未征求羅馬皇帝的意見,擅自更換亞美尼亞國王,是違反尼祿與帕提亞之間和平條約的行為。無疑,帕提亞國王的做法讓羅馬皇帝顏麵掃地。但是,帕提亞沒有直接攻打羅馬。另一方麵,麵對弟弟的進攻,亞美尼亞國王在國民的支持下進行了出乎意料的頑強抵抗。如果要派遣援軍,那麼隻要是駐紮在與亞美尼亞接壤的卡帕多西亞的2個軍團就應該足夠了。
但是,圖拉真認為此時正是從根本上解決帕提亞問題的絕好機會。他所謂的從根本上解決,就是通過軍事力量,徹底鏟除這個隱患。圖拉真是一位遇到阻礙絕不迂回繞行,而是果斷采取正麵擊破的人。45歲當上羅馬皇帝的圖拉真此時即將迎來自己的60歲。
遠征
公元113年10月27日,帶著市民和元老院對自己馬到成功的期待,圖拉真皇帝離開了羅馬。同行的將軍與達契亞戰爭的時候幾乎一樣,隻少了一個人。圖拉真率領比自己年輕一代的這些武將,準備在達契亞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再次贏得勝利。然而,遠征帕提亞的參謀中少的不是單純的一個人。
少的這個人正是李錫尼·蘇拉,他是圖拉真的同鄉,與圖拉真年齡相仿,任職地也幾乎相同,因此他既是圖拉真的好友,又是圖拉真的第一親信。遺憾的是,達契亞戰爭結束不久,他就去世了。公元107年以後,敢於對圖拉真犯顏直諫的人再也沒有了。好在圖拉真的自我約束能力很強,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彌補了這一缺憾。研究者中有人認為,如果蘇拉還活著,很可能圖拉真不會遠征帕提亞。圖拉真不缺少追隨他的、有能力的武將。但是,追隨偶像的人,其想法往往比自己的偶像還要過激。更何況,圖拉真並不完全信任絕對忠誠的這一代之後的下一代。這又是成功者身上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
參加這次遠征的將軍與達契亞戰爭的時候是同一批人。但是,在他們指揮下作戰的軍團,由於戰場從多瑙河移到了幼發拉底河,所以自然不是之前的那些軍團了。當然,軍團不需要新編,因為卡帕多西亞有2個軍團,敘利亞有3個軍團,猶太有1個軍團,羅馬時代稱為阿拉伯的地方現在叫約旦,那裏有1個軍團。僅這些就已經7個軍團了。如果再調來埃及的2個軍團,光是主力部隊就達9個軍團,共計5.4萬人。除了主力部隊,羅馬軍隊通常還有輔助部隊的士兵以及有特殊技能的士兵參加戰鬥。所以,投入帕提亞遠征的兵力合計達10萬人之眾。前線基地是敘利亞行省首府安條克。羅馬帝國雖然在較長的時間裏,維持了和平的狀態,但是在防衛方麵從不鬆懈,始終處於臨戰的狀態。從戰略要地的設施到軍糧補給以及為確保這一切而完善的帝國動脈——道路網,所有的一切都是完善的。從黑海到紅海的帝國防線建設已經完成並開始發揮作用。20世紀發掘出來的、每隔1羅馬裏就有一塊的路標上,顯示的建設年份都是在帕提亞戰爭之前。也就是說,隻要圖拉真有此想法,任何時候都可以越過黑海—紅海防線,向東攻打帕提亞。秋日陽光下,圖拉真離開了羅馬。沿著阿皮亞大道一路南下到達貝內文托,從這裏,走在自己修建的阿皮亞圖拉真大道上向布林迪西行進。這一次,他帶上了女人——不隻帶了妻子普洛蒂娜,還帶上了與普洛蒂娜年齡相仿的外甥女馬提蒂亞。高官去地方任職妻子隨行,這在羅馬帝國是司空見慣的。但是,那都是去和平、安穩的行省(小普林尼也帶了妻子去比提尼亞),帶女性上戰場沒有過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