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皇帝哈德良(5)(1 / 2)

擁有多達30萬個神的羅馬人,對於皇帝死後被神化,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應。但是,在政治上,“神之子”卻擁有不容小覷的力量。之前他不過是集中了羅馬帝國精英的元老院的一員,成為神之子後,就成了可以淩駕於他們之上的人。奧古斯都充分理解並運用了神化的這一作用。不難想象,拒絕成為奧古斯都第二的哈德良,一定也有同樣的想法。哈德良身在安條克,已經早早開始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作準備了。

身為皇帝的哈德良

作為皇帝,哈德良得到了正式名字,叫“Imoerator Caesar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同時,他的統治,按羅馬人的說法叫“皇帝的日常作息”(diesim-peri)——在堆積如山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中開始了。

首先是猶太問題。發生在兩年前,即公元115年的猶太教徒叛亂還沒有完全鎮壓下去。為了徹底鎮壓這次叛亂,羅馬派出了勇將托爾波。哈德良指示他盡快終結這場叛亂。猶太人有很強的散居傾向,隻要地方合適,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一定會有他們的居住區。所以,要穩定帝國東方,就不能允許猶太社會處於不安穩的狀態之中。

第二個問題是發生在不列顛的原住民暴動。不列顛原住民的居住地好像是後來的蘇格蘭與英格蘭接壤的地帶。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須皇帝親征。因為在不列顛常年駐有3個軍團。既然如此,為什麼這裏還會發生叛亂呢?猶太人造反是利用圖拉真全力投入帕提亞遠征的這個機會。同樣,不列顛人也認為,此時正是奮起反抗羅馬的好時機。因為當兵力集中在遼闊帝國的某個地方時,其餘地方的防衛就會減弱。這種時候,減弱的不是實際的防禦力量,而是防禦的意識。驍勇善戰的喀裏多尼亞(今蘇格蘭)人正是瞄準了羅馬駐軍思想麻痹的機會發起了暴動。但是,正因為問題出自上層的思想意識,所以,隻要作為最高司令官的皇帝認真對待,態度嚴厲,駐紮在當地的軍團兵就會受到感染。事實上,羅馬軍團剛一開始反擊,不列顛問題就解決了。

第三個問題是發生在北非毛裏塔尼亞行省的叛亂。關於這次叛亂的詳情不清楚,隻知道,托爾波在結束對猶太人叛亂的鎮壓後,馬不停蹄地趕往毛裏塔尼亞行省,去解決此次叛亂。因此,這次叛亂在發生之初就被早早鎮壓了。但是,這次叛亂,性質與前麵提到的兩次叛亂不同。它不是在羅馬發動帕提亞戰爭時借機而起的。

叛亂的主角好像是毛裏塔尼亞出身的騎兵們。他們在達契亞戰爭和帕提亞戰爭中,作為羅馬軍隊的組成部分,始終戰鬥在最前線。事實上,這次事件反映出的是他們的隊長盧修斯·昆圖斯的態度。一方麵,看到後期的圖拉真對帕提亞戰爭表現軟弱,他大不以為然。另一方麵,對於哈德良繼承皇位,他更是不滿。所以,對哈德良來說,盡管這次叛亂規模很小,也必須予以鎮壓。

第四個問題是位於多瑙河北岸的薩爾馬提亞人的問題,因為他們威脅到了羅馬領土,哈德良決定親自出馬,理由是這個對手在他常駐布達佩斯、擔任行省總督時曾經打過交道。當然,這隻是表麵理由,事實上還有一個不能公開的理由,那就是他要從帕提亞戰爭中撤出駐紮在多瑙河的軍團。而皇帝親自率領這支軍團前去擊退入侵蠻族的理由,可以模糊撤軍的意圖。

也就是說,剛剛登基的哈德良亟須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不傷害羅馬帝國名譽的前提下,結束先皇發起的帕提亞戰爭。

事實上,哈德良對這件事早有打算。有一位英國研究者說過:“為了維護帝國的安全,和平必不可少。為了帝國的將來,哈德良決定冒險一搏。”而哈德良正是這樣去做的。

奧古斯都曾經試圖擴大對日耳曼的稱霸,直至易北河。但是,繼他之後的提比略皇帝則冒著風險,果斷地把軍團撤到了萊茵河沿岸。而哈德良麵臨的是與提比略相同的風險。此時,將士們還在摩拳擦掌準備繼續戰鬥;元老院因羅馬軍隊攻陷帕提亞首都還沉浸在欣喜之中,甚至他們一致同意,隻要圖拉真願意,舉辦任何形式的凱旋儀式都可以接受。因此,哈德良要撤軍,必須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承受來自將士們和元老院的反對和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