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羅馬全軍的最高司令官,皇帝哈德良出行時,一個軍團都不帶。羅馬人是一個崇尚現實的民族,隻要皇帝的所作所為有成效,他們就不會向皇帝發難。這是哈德良敢於外出“旅行”的根本原因。然而,要讓人們看到“旅行”的成果需要時間。因此,哈德良通過發行貨幣讓人們隨時了解自己的行蹤。在貨幣上,印上當時的羅馬人很容易理解的象征性圖案和文字。例如,生活在帝國西部的人們,隻要看到全新的銀幣和銅幣,馬上就會知道,皇帝視察了東部的以弗所等等。元老院因為會有報告送來,自然知道皇帝的行蹤,而首都羅馬和意大利本土其他地方的居民,通過新發行的貨幣也能了解自己的皇帝此時在何處。所以,從意圖上來說,哈德良的做法與圖拉真把建在多瑙河上的石結構大橋和被征服的達契亞的象征性圖案刻在貨幣上是一樣的。不同的隻是刻在貨幣上的圖案和文字與戰爭的主題無關。
正因為他采用了這樣的方法,所以,我們作為後人,盡管看不到他親自撰寫的回憶錄,也能找到哈德良旅行的路線。對於哈德良來說,所到之處,隻要有需要,馬上著手解決問題是常事。於是,這些地方都會立起一塊記錄這件事的石碑。通過這些史料,我們知道哈德良的巡視,不是我們想當然地以為隻是走走形式,夜夜歌舞升平的那種。哈德良巡視過的地方,絕大多數是邊境及偏遠地區。因為他要視察的是邊防設施,所以自然會是這樣的地方。
哈德良出行不帶軍團,甚至帶皇後一起出行也隻有一次。但是,哈德良從來不會漫無目的地、由著性子走到哪兒是哪兒,也不像我們想當然以為的那樣,皇帝出行會帶很多不幹事的宮裏人,常常與他隨行的是一支建築領域的專家隊伍。此外,他也帶過詩人一起出行,在旅途中可以陪自己聊聊天。隻要不是不適宜旅行的冬季,在顯示皇帝所到之處的貨幣發行時,哈德良已經向下一個目的地出發了。他的確是一個“immenselaboris”(不知疲倦的人)。
公元121年,新的一年到了。1月24日是哈德良的生日。41歲半登基的哈德良迎來了自己的45歲。為慶祝皇帝生日,首都羅馬舉行了競技會。與往年的生日不同,這一年,皇帝向全體市民發放了一次性賞金。理由很充分,就是提前祝皇帝巡回視察圓滿成功。
4月21日是羅馬的建國紀念日。大家都相信羅馬建國是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由羅穆路斯創建。每年的這一天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已成慣例,皇帝兼任大祭司。在卡匹托爾山的朱庇特神殿裏,哈德良以祭司的形象,用托加的一端遮住頭部,主持了這一神聖的慶祝儀式。儀式結束後,皇帝宣布要在首都羅馬建一座獻給維納斯的神殿。根據神話傳說,羅馬建國始祖羅穆路斯是維納斯女神的後代,傳承了女神的血脈。
就這樣,哈德良在動身踏上旅途之際,作好一切他認為必要的準備。換言之,他采取了一係列對策,以避免元老院和公民們產生被皇帝拋棄的感覺。第一個目的地是帝國西部。
為什麼他最先去的不是東部而是西部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帝國東半部在結束帕提亞戰爭的時候,哈德良已經大體上完成了設施的建設。
萊茵河
從首都羅馬出發,沿羅馬古道北上,進入相當於現代法國南部的納爾榜南西斯高盧行省,然後順羅訥河逆流而上到達裏昂。在羅馬時代,裏昂叫呂格杜努姆。可以認為,這個城市是除去法國南部之外的、整個高盧的中心。
尤裏烏斯·愷撒在征服高盧後,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作為失敗一方的高盧各部族的聚居地。後來的皇帝們繼承愷撒的做法,建設大道,把這些城市連了起來。所以,在羅馬時代盛極一時的高盧城市,源於羅馬人建設的城市極少,而裏昂就是這極少的城市之一。裏昂是羅馬人建起來的城市,在古代,它的地位遠比巴黎重要。如果單純從地理條件上作比較,在法國,顯然巴黎要優越得多。但是,如果把羅馬帝國西部全都考慮進去的話,無疑裏昂更加重要。因為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還是意大利半島,亦或是萊茵河前線,從裏昂去這些地方,幾乎都是等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