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由誰來負責實際施工呢?道路是由軍隊來負責的。這是因為,修建羅馬大道本來的初衷是要修建功能完善的軍用道路。
那麼,建成後又由誰來進行養護、運營呢?答案是,道路和水道都是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負責。羅馬人認為基礎設施是應該由國家來做的事,對此深信不疑。這種想法在羅馬帝國時期絲毫沒有改變。雖然羅馬統治者們都十分頑固,但是他們又都具有靈活性,那就是,即使前任皇帝臭名昭著,隻要認為他開始的工程對國家有益,就會繼續下去。而羅馬人對基礎設施的這種想法最終變成了巨大的成果,那就是遍布羅馬帝國、全部由石頭鋪成的8萬公裏幹道。正是這個羅馬道路網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動脈。研究人員也斷言說:“人類到了19世紀下半葉開始普及鐵路,人類交通運輸的速度才超過了羅馬大道。”
下麵,再看水道。20世紀,人類的生活發生了一個大的變化,那就是在家中隻要一擰水龍頭,就會出水。不過,要繳納水費。但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夠享受這種文明的進步。世界上很多人麵臨缺水,這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麵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羅馬人經常用“文明”一詞來表示人類的體麵生活,而表示“文明”的詞無論是英語,還是法語、意大利語,全部來源於拉丁語“civilitas”。
路本來是人走出來的,因此隻要有人住的地方,必有路。對於羅馬人來說,最初的路大概也是這種道路吧。在阿皮亞大道出現之前,羅馬已經有幾條曆史悠久的道路。
薩拉裏亞大道是“鹽路”的意思。人們把台伯河入海口一帶產的鹽裝在袋子裏,放在小船上,沿著台伯河逆流而上,到羅馬卸貨。這些裝滿鹽的袋子在羅馬改由驢馱,沿著“鹽路”運往內地,賣給居住在意大利半島山地的人。對於早期的羅馬人來說,鹽幾乎是唯一的物產,隻要生產出來就肯定能賣掉。這條路自然而然就被人們稱為“鹽路”,由此可見,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這條路多麼重要。
“拉蒂納大道”、“提布爾提那大道”、“諾曼塔那大道”的意思分別是“到拉蒂納的大道”、“到提布爾提那的大道”、“到諾曼塔那的大道”。這些都是聯結羅馬和與羅馬有貿易往來的城鎮的道路,與“鹽路”一樣,肯定也是自然形成的道路。自建國以後的400年,對於羅馬人來說,道路大約就是這樣幾條。
對於道路的想法發生根本變化,始於從公元前312年開工的阿皮亞大道。這條路既不是用於運送物資的道路,也不是通往某個目的地的道路。道路的名稱,以人名冠之。所謂阿皮亞大道,就是“阿庇烏斯的大道”的意思,是由當年的財務官阿庇烏斯擬訂方案,元老院批準,並由阿庇烏斯親自監督修建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在羅馬,法律也以提案人的名字冠名。例如:《森普羅尼烏斯道路法》、《尤裏烏斯農地法》。這說明,當時已經進入通過製定法律決定國家政策,並視修建道路為國政的時代。
毫無疑問,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擬訂了修建道路的方案,並在元老院的會議上說明了這條以全新的概念修建的道路將到達什麼地方。他肯定說,首先,到達加普亞。因為加普亞位於當時羅馬勢力範圍的南端。這一工程開創了羅馬的士兵征服以後,再由羅馬士兵修建道路的羅馬人統治方式的先河。阿皮亞大道在公元前268年貝內文托歸入羅馬疆界時,隨即延伸到了貝內文托,其後一直貫通到韋諾薩,進而又延伸至塔蘭托,最後到達終點布林迪西時,已是這個亞得裏亞海沿岸港口城市納入羅馬版圖20年以後的事了。從開工到貫通花了整整70年漫長的歲月,是因為按照把道路通到統治下的疆土這一方針,工程也不得不分階段進行。阿皮亞大道全線貫通的那一年,阿庇烏斯已經不在人世了。而在此20年以後,在地球的另一麵,中國開始修築萬裏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