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硬件基礎設施(16)(1 / 2)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把波伊廷格地圖的製作時間推定為公元4世紀中葉前後,是因為這幅地圖上麵有始建於4世紀的聖彼得大教堂。盡管如此,上麵也有為數眾多的祭祀希臘、羅馬諸神的神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這樣一個曆史背景:君士坦丁大帝正式承認了基督教,但他並沒有禁止其他宗教。而到了公元392年,狄奧多西大帝把基督教以外的所有宗教定為邪教,開始徹底清除這些異教。也就是說,羅馬帝國從公元313年至392年長達80年的時間裏,是一個眾神共存的時代,包括希臘、羅馬的諸神,敘利亞、埃及的諸神以及猶太教、基督教的一神教的神,盡管它們有地位上的逆轉,但並不妨礙它們彼此共存。波伊廷格地圖對神廟和教堂同樣標記,它也是反映諸神共存,也就是信仰不同的人可以共存的古代最後時期的一幅地圖。

值得慶幸的是,對於走陸路的旅行者來說,道路和可以住宿的城鎮,對於走海路的旅行者來說,重要的港口和燈塔這樣的設施,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都是必要的基礎設施。因此,波伊廷格地圖上的主角是用紅色的直線標記的道路、沿著道路用羅馬數字標記的距離數以及表示有住宿設施的房子形狀的符號。

在波伊廷格地圖上,道路采用紅色的直線表示。在古代,紅色是一種僅次於紫色的重要顏色,用這種顏色表示本身就說明波伊廷格地圖相當於現代駕車旅行必需的道路地圖。也就是說,這種地圖表示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道路。

另外,所有的道路都用直線表示,並不完全表示道路本身是筆直的。波伊廷格地圖的目的,不在於地形的準確性,而在於告訴地圖使用者從哪兒到哪兒有什麼道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幾裏。這一主要目的以外的內容都簡化了,這本身也是地圖製作者必須用心才能做到的一種智慧。

簡化的最終結果必然是符號化。無論是神廟還是教堂,在古羅馬時期都是用一種稱為“巴西利卡”(Basilica)的、帶屋頂的長方形會堂的符號來表示。古羅馬時期的“巴西利卡”的意思是長方形大會堂,它的內部用於審判和經濟交易。而到了製作波伊廷格地圖的公元4世紀中葉,不斷衰落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實力與開始抬頭的基督教勢力正好呈反比例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這兩條線交叉的時期。也許作為法治國家和自由經濟象征的禮堂在當時有很多變成了基督教徒集會的教堂。值得一提的是,自中世紀以後至現代,教堂的別名就一直稱為“巴西利卡”。位於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的通稱也是“聖彼得巴西利卡”。

盡管如此,有不少證據表明,在這種波伊廷格地圖製作的時期,古羅馬依然國力強盛。其中一個例子便是,這幅地圖上畫有數量眾多的溫泉場所。羅馬人認為,不僅擁有許多人口的城鎮,連守衛邊境的軍團基地,洗澡的習慣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如果使用天然的溫泉,而且位於幹道附近,就會讓人無法抵抗它的誘惑。一位現代曆史學家寫道:溫泉對於羅馬人是一種磁鐵,無論是旅途的風塵還是身體的疲勞,隻要一泡溫泉,都能夠一掃而光。它在波伊廷格地圖上比城市更加突出。考慮到這種地圖是為旅行的人製作的,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波伊廷格地圖上的符號總數為550個,其中52個是表示溫泉的符號。

多達550個的符號中,有429個用房子或者塔的符號表示可以住宿的地方。

不過,這429處並非全部用同一符號表示,而是用4種符號。我將其依次起名為二星、三星、四星、五星,但這不過是按照城市大小猜想的一種假設。二星相當於簡易汽車旅館,用五星表示的城鎮則意味著,按照旅行者付錢的多少,可以選擇二星至五星的旅館。在帝國的首都羅馬曾經有成排的小房間,以至於考古學家驚呼:“這是商務酒店!”

而且,在表示這些住宿設施的符號下麵,用拉丁語標注了城鎮和村莊的名稱。我們隻要看一看它們,便會明白,現代歐洲、中東和北非的大多數重要城市都是從兩千年前古羅馬時期的“可以住宿的地方”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