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皇帝馬可·奧勒留(30)(1 / 2)

由於上述原因,這一年羅馬軍隊始終焦頭爛額。下麵介紹的,是卡西烏斯·狄奧曾寫下的一個片段。當時雷雨的出現被視為奇跡,也表現在了紀念柱上:

這是羅馬軍隊在一次轉戰中陷入的危機。最後之所以柳暗花明,隻能說是承蒙諸神的恩典。精於騎術的誇地人把羅馬軍隊逼到了對他們有利的地形,形成了對羅馬軍隊的包圍。羅馬士兵於是把盾牌排得密不透風,勇猛地抵擋著來自側麵和上方的攻擊(這是羅馬軍團的典型戰鬥隊形之一,叫龜甲隊形)。

龜甲隊形(馬可·奧勒留紀念柱上的浮雕)

蠻族見狀,索性停止進攻。他們以為,平原上無情的烈日和酷暑造成的幹渴會消耗羅馬士兵,隻要耐心等待,對方隻有投降一途。而羅馬軍隊完全陷入包圍,無法向附近的河流轉移,更何況蠻族還占有數量上的優勢。

羅馬軍隊陷入極為艱難的境地。疲勞與傷痛幾乎無法忍受,再加上熾烈的太陽和無聲的焦渴,既不能進攻,也無法後退,隻能在太陽的炙烤下,保持原地不動。

可是就在這時,天邊出現了烏雲,緊接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不期而至。羅馬士兵都打開盾牌,麵向天空,讓雨水打在臉上,流進口中。然後他們用頭盔和盾牌內側承接雨水,供給傷員和馬匹飲用。

看到形勢突變,蠻族冒著暴雨再次展開進攻。羅馬士兵一邊喝著雨水,一邊迎擊,就連傷員也都吞咽著頭盔上流下的雨水和額頭上流下的血水投入了戰鬥。暴雨和雷電也同樣籠罩著敵人,可是此時陣腳大亂的,卻不是羅馬士兵,而是蠻族。……恪守軍規的習慣和終日訓練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開始顯現出了真正的價值。改換了陣型的羅馬軍隊成功扭轉了戰局,最終取得了這一天的勝利。

在這一年年底,羅馬軍隊終於戰勝了馬爾科曼尼人。羅馬元老院授予前線的皇帝“日耳曼尼庫斯”的尊稱,意為“打敗日耳曼的人”,這個尊稱同時也頒發給了馬可11歲的兒子康茂德。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國外經驗的欠缺,皇帝馬可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帶到了多瑙河前線。然而,元老院的決定還是有些過早,公元172年的羅馬軍隊苦戰惡鬥,實際上是因為好不容易戰勝了日耳曼民族中的馬爾科曼尼人和誇地人,終於挽回了一些顏麵。

而在這一年,帝國的東方也在暗流湧動。埃及實質上由居住在亞曆山大等城市的希臘人和猶太人管理,而羅馬則支配著這些人。也就是說,原來的埃及人被這些受羅馬掌控的希臘人和猶太人所統治。在主導埃及傳統宗教的祭司們的煽動下,這些埃及原住民舉行了暴動。雖然暴動針對的是住在埃及的希臘人和猶太人,但命中注定,事態的發展還是會指向掌控經濟的這兩個民族背後的羅馬。不管怎麼說,埃及是羅馬的行省,因而維持此地的治安是羅馬的責任。

於是為了鎮壓暴動,羅馬決定出動駐紮在東方的軍團。然而,從當初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婁巴特拉向羅馬軍隊投降時起,埃及就並不歸以元老院和公民為主權者的羅馬帝國所領有,而是羅馬皇帝的私人領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埃及有著特殊的狀況。在號稱“神之子”的女王克婁巴特拉之後,如果改由元老院和公民這些“人之子”來管理,那麼對習慣於“神治”的埃及人的刺激就過於強烈了。刺激過度是領有和統治的大敵。所以,由神君愷撒的養子即“神之子”奧古斯都來做主權者,比較適合於對埃及實施統治,元老院也同意了這一點。由於這種特殊狀況,唯獨埃及成了羅馬皇帝的私人領地,導致了駐紮在其他羅馬領地內的軍團無法向那裏派遣。埃及沒有行省總督,而是由長官帶領一個軍團常駐,足以維持一般的治安,直到公元172年發生了這次暴動。

多瑙河畔的馬可接獲報告後,決定一舉解決此事。他命令在帕提亞戰爭中大顯身手並在戰後升任敘利亞行省總督的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率領屬下的兩個軍團向埃及進發。但是,“神治”下的埃及還是很特殊。在埃及出任要職都由皇帝親自任命,可以說元老院議員也隻是一般官吏,如果沒有皇帝的許可,他們連入境都不可以。而對於出身於僅次於元老院階級的騎士階級的人而言,如果能夠成為埃及的長官,應該就是從政的頂峰了。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已經是行省總督,在元老院也擁有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