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公元211—218年(5)(1 / 2)

雖然關於卡拉卡拉越過阿爾卑斯山之後都去了哪些地方,並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但是從他包括視察和戰鬥在內總共隻用了半年時間這個情況來看,其活動範圍應該僅限於萊茵河防線和日耳曼長城(Limes Germania)周邊地區。不過他既然視察了防線,那麼用於向防衛基地輸送“血液”的帝國交通網絡也自然不容忽視。事實上,卡拉卡拉也確實下令將從高盧到伊比利亞半島的所有道路全部整修一新。羅馬的交通網絡在3世紀時僅主幹道便超過8萬公裏,即便沒有必要全部重新鋪設,但要想使其完美地發揮作用,定期的維護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羅馬的曆代皇帝都不曾忘記這項重要的工作,卡拉卡拉下令進行的卻是比之前更加認真的整修工程,關於這件事的記載還被刻在石碑上流傳於世。在單純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上,日耳曼長城也在卡拉卡拉的整頓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就連曾經隻有壕溝加木柵欄的地方,現在也用岩石和磚塊武裝了起來。

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兩大河流上遊的地帶,是羅馬人征收十分之一農耕稅的重要產糧區。這個被稱為“阿格裏戴可美特”(Agri Decumates)的地區位於萊茵河防線與多瑙河防線的中間,從安全保障的意義上講相當於我們人類的軟肋。這片地區布滿連綿起伏的山脈,導致在河流沿岸建立防線十分困難,周圍溪流眾多,使得軍隊難以駐紮,加之覆蓋了這片區域大半麵積的黑森林(Schwarzwald),都讓羅馬帝國對這片地區的防衛問題撓頭不已。更重要的是,日耳曼民族一向將森林看成日耳曼人的母親,每當進入森林作戰的時候都會變得英勇無比,難以阻擋。

最早考慮保護這道“軟肋”的人是提比略皇帝,在萊茵河與多瑙河沿岸建立羅馬帝國北方防線的人也是他。真正將包括黑森林一帶的全部地區都包圍在防線之中,卻是圖密善繼位之後的事了。從此以後,在萊茵河沿岸的波恩和科布倫茨中部以南、美因茨以北30公裏處直到多瑙河沿岸的雷根斯堡,出現了一道守衛羅馬帝國北方邊境的重要防線。這道將萊茵河防線與多瑙河防線連為一體的日耳曼長城,使羅馬帝國的防禦體係更加合理化。所謂合理化,就是將經費控製在一定範圍內的同時還能夠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

但是,這片區域如果稍有疏忽便會再次回歸到曾經的“軟肋”局麵,因此曆代皇帝都不忘對這裏的防線加以強化。特別是哈德良與馬可·奧勒留兩位皇帝對此進行的強化非常正規,卡拉卡拉皇帝在前人的基礎上於40年之後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鞏固。雖然他並不是一個善於揣摩人民心理的政治家,但在軍事戰略方麵的才能卻是有目共睹的。

在對“軟肋”的強化和保護問題上,卡拉卡拉也非常具有自己的特點。他既沒像哈德良那樣隻是一味地強化防禦工事,也沒有像馬可·奧勒留一樣在擊退蠻族的入侵之後便置破損的日耳曼長城於不顧。這位20多歲的年輕人所采取的策略是越過防線主動出擊,將迎戰的日耳曼軍隊徹底打垮,最後凱旋。這種在修整防禦工事之前先采取軍事行動的做法,在士兵之中大受好評。因為沒有什麼比積極出戰並且大獲全勝更能提振軍隊的士氣了。卡拉卡拉在這一年的秋天回到首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戰勝日耳曼蠻族的凱旋儀式。元老院授予這位年輕的皇帝“pacatororbis”的尊稱,直譯過來就是“為帝國帶來和平的人”。但是勝利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帝國的財政狀況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這段時期軍費的猛增。

羅馬的通貨膨脹

卡拉卡拉並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增加軍團的數量,也沒有提高軍團兵的年薪。但是因為他實施的“安東尼努斯敕令”賦予所有的行省居民以羅馬公民權,因此之前隻招收羅馬公民的軍團兵和允許招收行省居民的輔助兵之間的區別也不複存在。從法律上來講,這些人全都屬於軍團兵。結果羅馬軍團的士兵數量,在卡拉卡拉頒布法令以後猛增為之前軍團兵與輔助兵的總和。而這樣一來對於之前的輔助兵也要按照軍團兵的標準在期滿退役的時候給予退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