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公元211—218年(11)(1 / 2)

在羅馬時代的都市之中,凡是軍團基地與居民住宅區相距較近的,比如維也納、布達佩斯以及斯特拉斯堡,都是先有軍團基地,隨後才在其附近建造居民區。也就是說因為有軍團基地的存在,才吸引了其他人紛紛移居過來。與此相反的是,在被羅馬軍隊征服之前便已經有當地居民生活的城市,不管那裏在戰略上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羅馬人都不會強迫當地居民離開自己的家鄉,然後將那裏作為軍團基地。他們會選擇距離這個城市稍遠一些的地方重新建造軍團基地。這樣一來不但可以避免與當地人發生衝突,而且因為相互間隻有半天的行軍路程,就算出現什麼突發狀況也可以及時趕到,另外,軍團基地的存在本身也可以起到震懾作用。所以位於近東地區交通要地的埃梅薩,也在距離其40公裏左右的拉法內埃有第三高盧軍團常駐於此。

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國家,羅馬帝國安全保障的基本理念當然也是守護帝國整體的安全,但在具體操作上,可以說是各人守護自己生長的地方。而且除了戰爭時期的調動之外,基本上各個軍團都常駐在自己的軍團基地。軍團兵與當地女性結婚的行為完全得到國家認可,並且鼓勵兩人所生的孩子也加入羅馬軍隊。在羅馬人看來,與防衛整個帝國的抽象概念相比,守護自己生長的土地這種具體的行為更容易被人所接受。羅馬的安全保障係統就是在這樣現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第一代皇帝奧古斯都時期建立的25個軍團,一直到250年後的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時期仍然被保留了下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不過,雖然軍團本地化是基本方針,但是因為各個防線重要性的轉變,有時候軍團也不得不進行轉移。到塞維魯皇帝統治時期軍團數擴增為33個,其中大部分軍團在過去這250年間都進行過三四次的遷移。其中從來沒有遷移過、一直在同一個基地駐紮的隻有2個軍團,一個是位於萊茵河北部,為了防範日耳曼民族入侵而駐紮在美因茨的第二十二初創軍團,另一個就是為了時刻監視幼發拉底河對麵帕提亞王國動態而駐紮在拉法內埃的第三高盧軍團。雖然敘利亞行省總共駐紮有3個軍團,但是在這250年來一直都沒有進行過遷徙的隻有第三高盧軍團。

正如軍團名字所顯示的那樣,這個軍團當初是由高盧出身的士兵組成的。但是經過兩個多世紀以來不斷地在當地補充兵源以及與當地居民的混血,現在這個軍團中敘利亞出身的士兵已經占了絕大多數。不過像這樣的組織都非常注重他們的傳統,而且當士兵身處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傳統的軍團之中,每當通報軍團名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榮耀感,更有利於激發士兵對其所屬組織的忠誠。不僅如此,羅馬軍隊還統一使用一種在頂端裝飾有銀鷲的軍旗,銀鷲下方的軍旗上印有各軍團的標誌動物。在軍旗下戰鬥的士兵自然就是屬於這個軍團,而且不管軍團中的士兵出身於什麼地方,隻要站在銀鷲旗的下方戰鬥就都是羅馬帝國的戰士。

從這種背景上考慮,第三高盧軍團的士兵們與駐紮在敘利亞其他地區的軍團兵相比,對帕提亞的抵抗意識更加強烈,認為守護羅馬帝國的東方防線是自己當仁不讓的職責。而皇帝馬克裏努斯對帕提亞所表現出來的懦弱外交政策使他們難以容忍也是理所當然的。心中一直渴望打倒馬克裏努斯的尤利亞·梅薩利用的正是第三高盧軍團。

重奪皇位

軍團基地拉法內埃與埃梅薩之間如果騎馬的話隻有4個小時的路程。埃梅薩也是這座軍團基地周圍唯一的都市。因此第三高盧軍團的士兵們經常會為了放鬆心情前往埃梅薩消遣。而自從尤利亞·梅薩回到埃梅薩之後,因為她是先帝卡拉卡拉的姨母,所以不管是軍團長還是將軍們,出於對先帝的尊敬,也經常會去拜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