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公元235—260年(8)(1 / 2)

圖拉真在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達契亞戰爭之前,都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戰前準備,因此當戰爭正式開始之後,圖拉真的軍隊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取得了勝利。在140多年以後,提梅吉提烏斯也決定模仿圖拉真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圖拉真的目的是徹底征服達契亞,而提梅吉提烏斯則隻是想讓波斯無法輕易向羅馬發動侵略戰爭。這一點實際上也和羅馬在東方戰略上的傳統做法不謀而合。

遠征波斯的羅馬軍隊主力,依然是駐紮在多瑙河沿岸的軍團兵。因為他們經常與防線之外的強敵交手,所以都是羅馬帝國最精銳的戰士。關於東征軍隊的編成和其他的一切準備,都無法在首都羅馬遙控,而必須在多瑙河沿岸的前線基地進行。因為士兵們在準備東征的同時,還要不時地應對日耳曼蠻族的襲擊。在大軍出發前往東方之前,首先將背後的威脅徹底清除。這對於羅馬方麵來說,可謂是一石二鳥之計。提梅吉提烏斯在這個時候充分地發揮出他強大的組織才能,使得皇帝率領的東征軍在這一年的冬季到來之前便抵達了他們的目的地安條克。

雖然皇帝當時年僅16歲,但是禦駕親征還是表明了羅馬帝國此番出戰的決心。雖然安條克還到處殘留著被波斯軍隊燒殺搶掠的痕跡,但仍然不失其被稱為東方“首都”的氣派和繁華。當地的居民也對羅馬軍隊的到來表示出踴躍的支持態度。

曾經有一位英國學者說,羅馬帝國有如英國人主導、於二戰後實現的“聯邦國家”。也許對於安條克的居民們來說,與強調中央集權的波斯人相比,更加傾向於對地方自治給予充分認可的羅馬人的統治吧。同時,他們也對羅馬帝國將被支配者與支配者同化作為基本政策的統治哲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在作為波斯戰爭補給基地的安條克所進行的一切準備,全都在沒有阻礙的情況下順利地進行。羅馬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的戰爭,即將在公元243年的春天拉開帷幕。

古代的地緣政治學

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都發源於將中東地區南北一分為二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但是在眾多支流彙聚成大河的過程中,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分別向東西兩邊迂回,在兩條大河中間形成了一個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在這兩條大河附近,自古以來就有巴比倫、塞琉西亞、泰西封以及公元7世紀由伊斯蘭教勢力在泰西封以北40公裏處興建的巴格達等重要城市,這些城市的存在表明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都是一個集民族或者國家主要機能於一身的地區。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在並行500公裏之後,再次彙聚在一起注入波斯灣。從帕提亞王國開始,一直到波斯薩珊王朝取而代之之後,東方國家與羅馬帝國之間一直圍繞著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展開非常激烈的爭奪。但這並非因為羅馬帝國永無止境的擴張欲望,而是因為“地緣政治”問題。

“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一詞是後世將兩個希臘單詞拚在一起組成的新詞,但是即便沒有這個詞語,羅馬人也非常清楚其重要性。羅馬人對於防線之外的國家和民族,一直都盡可能地采取友好的政略。這一政略在東方最具代表性的對象就是亞美尼亞王國。羅馬將亞美尼亞視為自己的同盟國,並且為這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經濟和技術兩方麵的援助。但是亞美尼亞的文化和文明仍然具有濃重的“東方”色彩。因此,帕提亞王國才會一直聲稱他們擁有介入亞美尼亞的權利。即便東方的主人變成了波斯,在這一點上仍然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

從之前的帕提亞到後來的波斯之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染指亞美尼亞,就是因為在前兩者與後者之間隔著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也就是說,如果這片地區落入波斯手中,那麼亞美尼亞對其來說也是唾手可得。用現代的地理位置來說,就相當於一個控製了敘利亞東北部以及伊朗和巴基斯坦,並且主要城市全部集中在伊拉克附近的大國,從東部向土耳其發動襲擊。如果這種局麵一旦形成,那麼羅馬帝國從黑海一直到紅海的東方防線,將與同樣實力強大的波斯發生直接接觸。我們都知道,羅馬人的對敵方針一向是“分而治之”(divideetimpera)。而對敵人的統一置之不理,明顯與羅馬的傳統政略是不相符的。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的歸屬問題,對於羅馬的統治者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不僅僅關係到領土的擴張,更關係到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