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公元270—284年(10)(1 / 2)

入侵高盧的蠻族沒有像往常那樣燒殺搶掠一番後逃之夭夭,而是在60多個城鎮和鄉村駐紮下來。在羅馬帝國傳統的方針中,高盧地區並沒有常駐軍團。因為高盧地區的防衛任務完全由萊茵河防線上的軍團基地負責。具體說來,就是在萊茵河沿線的伯恩、克桑騰、斯特拉斯堡以及美因茨。而猶如大壩一樣的萊茵河防線一旦被攻破,那麼整個蠻族的入侵就如同泛濫的洪水肆虐高盧全境,一發而不可收。麵臨如此嚴重的事態,身為皇帝的普羅布斯之所以親赴前線也是理所當然的。

對於以騎兵為主的蠻族軍隊,羅馬方麵也必須以騎兵應對。但是羅馬軍隊擁有優秀的步兵傳統。針對幾乎占據了高盧一半區域的蠻族,普羅布斯采取先用羅馬騎兵擊敗蠻族部隊,然後派出步兵團消滅敵方殘餘力量的戰術。這樣一來,在擊退蠻族之後就可以立即讓人民安心地在當地居住和生活。將軍事行動所取得的成果立即在民事方麵反映出來,這就是皇帝普羅布斯所特有的做法。到公元278年夏季的時候,蠻族被徹底趕出高盧。但是普羅布斯也沒有絲毫的懈怠,立刻命人搭橋越過萊茵河攻入對岸的蠻族領地。普羅布斯這種打出去的積極戰術不僅限於萊茵河流域,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上遊附近的日耳曼長城以及多瑙河中遊地區都處於他這種戰術的影響之下。在普羅布斯的領導下,羅馬軍隊終於重新實現了久違的“以攻為守”。即便是在日耳曼民族中最為強大的法蘭克人、阿拉曼人以及汪達爾人,在麵對普羅布斯的時候都隻能逃回森林和沼澤之中,遭到燒殺搶掠的變成了蠻族的村落。普羅布斯繼任皇帝的第二年,就是這樣度過的。

蠻族同化政策

但是皇帝普羅布斯並不滿足於僅僅將敵人擊敗便就此撤軍。羅馬之所以如此強大,並且能夠保持其長期霸權統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羅馬帝國堅持“勝而讓步”的統治政策。

被俘虜的1.6萬名日耳曼男性並沒有被當做奴隸,而是被編入羅馬軍隊。但是讓他們單獨組成一支軍隊的話顯然過於危險,於是這些俘虜被分成許多由十幾人組成的小隊,分散安排在帝國邊境的防線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危險。

但是,羅馬軍中的蠻族士兵沒有引發的問題,卻被那些羅馬將軍自己引發了。這種不幸事件也可以稱得上是3世紀的特色之一,普羅布斯也不得不為鎮壓各地將軍的叛亂而浪費了兩年的時間。

叛亂主要集中在包括埃及在內的帝國東部,共有5處地方,雖然鎮壓這些叛亂並不需要太多的時間,但是這5處地方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距離。普羅布斯這兩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基本都浪費在來回的行軍之上。

這些人的叛亂最後之所以都以失敗告終,是因為總結起來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第一,雖然在叛亂初期,他們都得到了自己手下官兵的支持,但是沒有將這種支持保持下去。結果他們還沒等被皇帝的軍隊鎮壓,就已經被反悔的部下推翻了。

第二,被妻子或者親信唆使而叛變的情況出乎意料地多。這些人因為不夠堅定,在軍事行動上也會畏首畏尾,最終導致失敗。

因為叛軍要麵對的是當權的皇帝,所以沒有相當強的信心和行動力是很難成功的。像這樣的大事竟然沒有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僅僅受人慫恿便輕易叛亂,這就是國家開始衰退的征兆。而經常因為這樣毫無意義的事情浪費時間和精力,也是國家衰退的證明之一。

通過積極進攻的戰術在對抗蠻族的戰爭中取得成功的皇帝普羅布斯,卻在鎮壓國內叛亂上浪費了兩年時間,這對他來說實在是非常痛心的事情。就在普羅布斯為了確立東方防線而準備遠征波斯的時候,已經從之前的戰鬥中恢複過來的北方蠻族又再次進犯帝國西部,結果普羅布斯隻能放棄東征計劃奔赴西方戰場。

公元280年以及281年,羅馬帝國在萊茵河與多瑙河全線都展開了與入侵蠻族的戰役。普羅布斯在戰勝蠻族之後,允許他們移居到羅馬帝國境內。蠻族也紛紛放棄了從前依靠襲擊進行掠奪的方式,選擇移居到帝國境內的土地之上。普羅布斯決定將10萬人以上的蠻族安置在多瑙河南岸的廣闊地區。關於皇帝普羅布斯對蠻族的同化政策,在當今史學界已經有了定論。但當時的人們有如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