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皇帝君士坦提烏斯(15)(1 / 2)

既然道路的狀況每況愈下,那些依靠道路為生的,像旅館、驛站、馬車修理廠等周邊設施,勢必也是日漸凋零。換言之,與元首製時代相比,公元4世紀的羅馬人,出行的舒適度和安全度都大幅度地下降。

基礎建設有一個特性。如果在建造當初,基礎打得紮實的話,就算是之後無人打理,在一定時期內,仍然能夠自主地發揮功效。羅馬時代的那些負責公共建設的工程師曾經留下豪言壯語,說他們建造的道路,即使沒有大規模的翻修,也能保證百年的品質。雖然羅馬大道以及道路周邊設施的服務質量有所下降,但是它們的功能還是可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前麵附圖就是根據公元333年,一位從高盧南部的波爾多出發,前往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的勇敢的朝聖者留下的記錄製作而成。

由此可見,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時代結束150年之後,當初建造的公共設施,盡管質量有所下降,但依舊能夠正常運轉。公元333年,不過就比尤裏安首次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早了22年。當然,曆史上的現象,僅憑一些數字往往是無法追究其實質意義的。公元333年前後,大約是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前的4年,這位皇帝最大的功績之一,就是在他統治時期,在抵禦蠻族侵略上取得了較大的勝利。盡管無法與“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時代相比擬,至少還是維持了“和平”(Pax)的局勢。正因為如此,像上述朝聖者那樣的平民百姓,才可能隻身完成從西歐到中東的長途旅行。

可是,這種“和平”局勢在公元350年發生了巨變。蠻族出身的將領馬格嫩提烏斯叛亂,殺死了君士坦斯皇帝,緊接著馬格嫩提烏斯與君士坦提烏斯皇帝打了三年的內戰。馬格嫩提烏斯死後的兩年中,羅馬帝國因軍事力量的削弱,遭到了蠻族大規模的侵略。在帝國境內,阿爾卑斯山脈西麵的高盧被蠻族把持,東麵的意大利則由羅馬軍防守。自此,阿爾卑斯山脈不再是一條“道路”,而是一道屏障。自然而然地,人和物資的流通停滯,常駐的人口以及馬匹也隨之削減,最終導致沿途的各種服務水平發生明顯的下降。而尤裏安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翻越了阿爾卑斯山脈。在20年前,一般人翻山通常隻需要10天左右,如今,就算副帝一行一路受到特別的禮遇,估計也要10天以上的時間才能翻過高山。而他下山後到達的高盧,也不再像20年前那樣,可以讓一個普通的朝聖者安全便利地旅行。

所幸的是,尤裏安很年輕,因此他把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脈前往高盧的旅程,當做是了解帝國西部的絕好機會,在此之前,他隻到過帝國的東部地區。掌管高盧全域的副帝的目的地是維埃納,而不是由此北上沿著羅訥河20公裏之外的裏昂。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高盧的局勢有多麼糟糕。裏昂在元首製時代曾經是整個高盧地區的首都,金幣、銀幣的鑄造廠就設在此地,可見它有著極高的安全性。但是5年前,馬格嫩提烏斯在這裏殺死了君士坦斯皇帝,挑起內戰,之後始終混亂不斷,以至於羅馬帝國的副帝也不敢把這裏作為自己的大本營。

公元355年年末前後,尤裏安到達了維埃納。維埃納在羅馬時代稱做維娜(Vienna),是從格勒諾布爾前往裏昂途中的一個小鎮。誰也沒有料到,它竟然會取代裏昂成為副帝的所在地。副帝所謂的皇宮徒有虛名,不過是一間較大的宅子,但對於隻被允許帶四個下人的他而言,這樣的居所反而更符合目前的處境。

與尤裏安隨行的四個下人,包括兩名侍從、一名禦醫和一名書童。禦醫與尤裏安是知心好友,有他陪伴左右,至少不會太寂寞。尤裏安離開米蘭時,攜帶了大量瞞過了檢查的書籍(當時的書籍是卷軸裝),負責管理這些書籍的就是書童。除此之外,書記員和秘書的工作也由書童兼任。在那個年代,皇帝出巡通常都會帶著大批的隨從,尤裏安副帝那簡陋的宮廷,勢必讓那些來迎接他的人感覺到其無足輕重的地位。

整個宮廷中,能讓尤裏安相信的就是他帶來的四個隨從。後來他又召了兩名哲學家入宮,不過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跟著尤裏安來高盧的還有數名宮廷裏的人,對尤裏安而言,得將他們視做皇帝的密探,時刻提防著為好。在高盧,同樣布滿了宦官的人馬,所以在維埃納恭候副帝的那些大臣大多也是一丘之貉,尤裏安必須隨時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