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安布羅西烏斯主教(8)(1 / 2)

雖說形勢良好,有利於安布羅西烏斯同帝國兩位最高權力者建立起緊密的關係,但如果他隻是坐享其成,就不會對兩位皇帝產生太大的影響。安布羅西烏斯曾經擔任高級官僚20年,他非常清楚,應該從哪裏下手才能深深地影響權力者,那就是找出權力者最需要的東西。在這一點上,他有著其他主教無法比擬的高超技藝。

在那個年代,即使貴為主教,也有不少人出身貧賤,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教養。在這些人中間,安布羅西烏斯簡直就是鶴立雞群。他不是憑借容貌,而是靠著良好的教養、清晰的頭腦以及使用精妙的語言說服眾人的能力。那個時代的皇帝們,除了尤裏安之外,全都是不靠書記官連一篇文章都寫不了的人物。

這樣的皇帝需要優秀的外交官。不管是向其他皇帝派遣使節,還是與反叛的軍團長交涉,或者是和蠻族人的首領談判,都需要優秀的人才,能讓對方折服,從心底發出“不愧是羅馬皇帝的特使”的感歎。而安布羅西烏斯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是立場中立的神職人員,再加上他20年的官僚經驗,無論是作為使節出訪,還是書麵交涉,對他而言,不過是以前工作的延續,駕輕就熟。因此,他首先以擔任外交使節的方式,向皇帝賣了個人情。

除此之外,統治者經常會麵臨定奪決斷的情況。在決策前,最好能有一位既能給出意見,但又不是家臣的人物。作為主教,安布羅西烏斯的立場脫離了世俗上的利害關係,是最適合的顧問人選。這項顧問工作,他同樣做得得心應手。

從特裏爾沿著摩澤爾河順流而下,就可到達萊茵河。因此,長久以來,這裏一直是萊茵河防線的後方基地。安布羅西烏斯有時候會去特裏爾,拜訪在那裏的格拉提安皇帝,有時候又會前往希爾米烏姆,晉見狄奧多西皇帝。如果兩位皇帝中的一位去米蘭,安布羅西烏斯一定會親自迎接大駕。隻要皇帝開口,他會毫不遲疑地接下外交使節的任務。這就是兩位皇帝與米蘭主教之間的關係。不過,安布羅西烏斯與瓦倫提尼安二世皇帝之間,沒有形成如此緊密的關係。因為少年皇帝被信仰阿裏烏斯派的母親所操控,對於一心想排除阿裏烏斯派的安布羅西烏斯而言,見麵也是白費工夫。

“異教”和“異端”

公元380年到395年的15年,是基督教獲得全麵勝利的最後階段。拉開這場勝利序幕的,就是被安布羅西烏斯操縱的格拉提安和狄奧多西皇帝,向“異教”和“異端”同時全麵宣戰。

有關“異教”,想來無須再作說明,就是基督教以外的其他所有的宗教。希臘羅馬的傳統宗教、誕生於敘利亞的太陽神以及同樣起源於敘利亞的密特拉神(Mithras)、來自埃及的諸神、迦太基的塔尼特(Tanit)女神等,毫無疑問,都屬於“異教”。除了這些多神教之外,一神教的猶太教,在基督教眼中也屬“異教”。

而“異端”則是指除了信仰三位一體說的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內部的其他宗派。一神教的教義(Dogma)就是神的旨意。然而,有多少人解釋教義,就會出現多少種教派。聚集主教召開大公會議,目的就在於統一對教義的解釋。然而,大公會議的決定並不能消除紛爭,因為這不僅是信仰的問題,還涉及對教區支配權這種世俗權力的爭鬥。

因對教義的解釋不同而產生的宗派數量眾多,僅目前了解的就超過10個派係。其中勢力最強大的,當屬三位一體派和阿裏烏斯派。

三位一體派從這個時期開始,改稱天主教。它主張聖父及其兒子耶穌同質,再加上聖靈,合為三位一體。在公元325年召開的尼西亞公會議上,君士坦丁大帝將三位一體定為正統的教義。

另一派的阿裏烏斯派,由阿裏烏斯主教所提出,認為耶穌接近於神的存在,但不是一個完全的神。在尼西亞公會議上,阿裏烏斯教派一敗塗地,阿裏烏斯及其同誌遭到流放,但教派的勢力並沒有從此衰退,因為大帝的兒子君士坦提烏斯以及瓦倫斯等統治帝國東部的皇帝,都是阿裏烏斯派的信徒。

但之後在帝國西部嶄露頭角的米蘭主教安布羅西烏斯,屬於三位一體派,而且當朝的兩位皇帝——格拉提安和狄奧多西都深受他的影響。對這三位而言,首先要除去的“異端”,非阿裏烏斯派莫屬。我個人認為,安布羅西烏斯加入三位一體派,並非出於他本人對教義的理解,認定三位一體說正確,阿裏烏斯教派是謬論。這位原本是高級官僚的主教,試圖以“牧羊人”的身份,引導帝國走向基督教國教化。要達到目的,必須壯大基督教教會的勢力,而強化教會的關鍵就是內部的統一。他的這個想法,與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公會議上的態度相似。安布羅西烏斯選擇三位一體教派,恐怕不是站在宗教的立場,而是以政治家的角度作出的決定。從此人一貫的言行來看,無論怎麼分析,都找不到任何對宗教的狂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