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最後的羅馬人(7)(1 / 2)

可是,當時北非純情的基督教徒斷比羅馬要多,多納圖主義者的數量也多於以天主教為主流的其他地方。這兩派為尋求妥協點而召開了正式會議,雙方出席的主教人數不分伯仲。這樣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天主教與多納圖主義者在北非的勢力旗鼓相當。這種狀態之下,被打成“異端”的一方不可能默默退出。如果天主教是體製派,多納圖主義者就是反體製派,抗議行省政府的惡政,就成了他們的特色。於是,在北非這樣的大環境中,就會出現利用形勢的野心家。摩爾人吉爾多就是這樣的人。多民族國家的羅馬帝國,對敗給羅馬接受羅馬統治並融入羅馬社會的人,即使是異民族出身,也是敞開門戶的;也認可希望以聚居的形式成為羅馬帝國“大家庭”一員的部族。完全被羅馬社會同化並產生過皇帝的舊迦太基人,就是前一種情況的例子;而羅馬時代被稱為“毛魯”的摩爾人則較傾向於後者。現代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在羅馬時代被稱為毛裏塔尼亞,也是因為那裏居住著很多摩爾人。

吉爾多出身於摩爾人的望族人家。在行省,實力家族的男人多在羅馬軍團中積累資曆。吉爾多家族也有兄弟三人當過羅馬軍隊的將官,他就是其中之一。可是長兄菲爾穆斯不知何故對迦太基總督發起叛亂。行省政府一時未能采取措施斷然鎮壓,叛亂的烈火瞬間蔓延。那時狄奧多西皇帝還在世,對北非叛亂不容放任。他從歐洲調軍極力鎮壓,吉爾多則加入其中,箭射親兄。鎮壓行動以主謀菲爾穆斯被殺而告終。狄奧多西任命吉爾多為以後北非防禦的負責人。羅馬皇帝授予這位摩爾人的官位是“負責非洲的大元帥”

(magister militumper Africae)。在行省總督不能充分盡職的4世紀末,這實質上是北非全境一把手的地位。但吉爾多覬覦的是有名有實的北非最高地位。

狄奧多西皇帝之死給他帶來了機會。繼位的是狄奧多西的兩個兒子,年齡都小,而繼承北非所在的帝國西部皇位的霍諾裏烏斯還隻是個10歲的少年。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去世。當時,吉爾多還沒有明確態度。兩年後他邁出了野心家的第一步。他宣布,自己擔任大元帥的北非不向身在米蘭的皇帝霍諾裏烏斯,而向身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阿卡狄烏斯宣誓效忠。大概他判斷,“主人”在遠方自己更能隨心所欲。

緊接著他又邁出了第二步。如果吉爾多出生於公元330年的說法正確,那他當時已經67歲。也許他覺得不能再耗時間了,於是邁出了這一步:北非向意大利禁運糧食,禁止滿載小麥的所有商船從迦太基港口起航出港。

自從羅馬戰勝公元前3世紀以前一直絕對強於自己的迦太基,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以來,羅馬帝國的本土意大利,尤其是首都羅馬的主食小麥就開始依賴海外進口,這已經成為持續了550年的傳統。其直接原因是意大利半島缺少大麵積耕地,出產的小麥在價格上競爭不過擁有大片耕地的西西裏和北非等地。於是羅馬就把進口小麥變成了一種統治其霸權之下各國的政治策略。

人們往往由於軍事上的失敗而屈服於人,而一旦自己對霸主有用,對霸權的抵觸感就會淡化。大概勝利者羅馬覺得應該容忍失敗者長年積累的某些東西,尊重失敗者的心情,這樣統治起來會更容易。

於是,對擁有地中海世界最高學府的希臘雅典和埃及亞曆山大的做法,不是將其教育機構遷到羅馬,而是讓羅馬的良家子弟前去留學。

而且,布匿戰爭開始很久以前,迦太基就有研究農耕的書籍,準確地說是農作手冊。迦太基人是通商民族,同樣也是高效的農場經營者。羅馬攻破了迦太基,將他們的特點——通商與農耕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北非變成了羅馬的糧倉,迦太基人的船隻將以小麥為主的農產品運往意大利。迦太基人的商船公司甚至在羅馬的外港奧斯提亞駐有分公司。征服者羅馬也是通過購買尼羅河流域出產的小麥,使埃及成為羅馬的糧倉,從而統治了這個擁有悠久曆史的大國。自己獨占一切,是統治策略中最低劣的做法。不過,主食依賴進口以後,保障糧食供應便成為曆代皇帝的重要任務之一。皇帝們為儲備小麥、維持其品質付出了心血,而把這些隻作為內幕曆史去講述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