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0年7月28日,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去世,享年50歲。他沒有做一件皇帝應該做的事情。雖然如此,在羅馬帝國變為基督教國家以後,皇帝是依神意而定的。靠著這個對統治權世襲非常有利的規矩,狄奧多西二世僅因為是先帝之子就享受了長達42年的統治。也許是因為心裏明白這一點,這位皇帝是一位熱心的天主教徒,甚至傳說他要把皇宮變成修道院。在沒有留下男孩的皇妃死後,他對傳宗接代也毫不熱心。一直替弟弟掌管國家的姐姐普爾喀麗婭還得決定由誰來當下任皇帝。
她是一位天主教徒,虔誠程度不亞於弟弟,甚至被傳為是住在皇宮裏的修女。在目前情況下,人們通常會選擇對自己的權力不會形成障礙的無能之輩充任下任皇帝。然而,她沒有這樣做,長年統治帝國的經驗似乎沒有白費。
君士坦丁堡元老院議員馬利基安即位東羅馬帝國皇帝。4世紀後,羅馬元老院議員已不再看其是否具有軍事經曆了。但君士坦丁堡元老院則不同,議員是授予退役將軍的,具有很強的名譽職務的色彩。元老院在羅馬建國當初即已存在,到這時已有1300年的曆史。君士坦丁大帝130年前建都於君士坦丁堡。這位大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首都,並要有像羅馬一樣的“元老院”(senatus)。君士坦丁堡元老院即按此意而創設。時間一長,便會產生祖輩皆為元老院議員這種意義上的元老院階層。但君士坦丁堡沒有這個階層。君士坦丁堡的元老院議員是武將和高級官僚退役後的一種名譽職務。
新即皇位的元老院議員馬利基安也在東羅馬軍隊中積累了資曆。他出身於多瑙河下遊色雷斯地區(現保加利亞)。這一帶曆來以盛產良馬和優秀士兵而為世人所知。他非名門出身,也未受過高等教育,且已年過六旬,但慣於征戰。
羅馬帝國在成為基督教國家之前,憑此即能當上皇帝。而成為基督教國家以後,能否做皇帝不憑“人意”而憑“神意”,“神意”成了比什麼都重要的必要條件。於是,已故皇帝的姐姐、先帝阿卡狄烏斯的女兒普爾喀麗婭這位與“神意”有緣的人便嫁給馬利基安,從而使他得以即位。普爾喀麗婭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因為自己是向神起誓的貞潔之身,所以不能同床。她已是年過五旬的女人,馬利基安一定不會感到有什麼不合適。
馬利基安
不愧是軍人出身,馬利基安萬事積極。他登基後立即斷然地全麵毀棄與阿提拉的協約。根據與這個匈奴人頭領的“同盟”協約,阿提拉的領土南起巴爾幹地區的要地之一納伊蘇斯。這樣,不僅一直被作為東羅馬帝國領土的達契亞,就連連綿到其東麵的色雷斯的大部分都成了匈奴人的領土。對色雷斯出身的馬利基安來說,僅此一點就是一種屈辱。
新皇帝老當益壯,通知阿提拉毀棄協約的決定,同時著手加強東羅馬軍備,而且宣布自己統率軍隊。東羅馬帝國皇帝連續兩代連出君士坦丁堡都很罕見,相隔半個世紀之後也換成了征戰沙場的皇帝。即使足不出首都,羅馬皇帝也是軍隊的最高司令官。馬利基安宣布自己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最高司令官,並付諸行動。
馬利基安皇帝把強化後的東羅馬軍隊幾乎全部投入到西麵的多瑙河流域。那時與波斯王國的關係大體處於良好狀態,東麵的幼發拉底河靠常規的防衛軍即已足夠。
阿提拉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這個變化。就在這時,對阿提拉來說,好消息從天而降。
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姐姐霍諾麗婭,她的父親是共治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母親是先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女兒加拉?普拉西提阿。霍諾麗婭公主皇統正宗,然而,自從羅馬立帝國成為基督教國家以後,公主在羅馬帝國並不自由。既是先皇的女兒,又是現皇帝的姐姐,她就不能與“神意”無緣。她不能隨便與人結婚。雖然不是現代的“核擴散”,但任何事物一旦“擴散”,其所具有的力量就會弱化。所以,公主結婚隻能是政治婚姻。可是,帝國認為可以讓公主出嫁的對象並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