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2年,納爾塞斯橫跨巴爾幹地區進入意大利北部。我們不清楚他率領了多少士兵去意大利,但加上尚在意大利的兵力,總數在3萬人。收複意大利的戰爭以5000人兵力開始,花了17年的歲月也未能結束,這次投入了當初6倍的兵力。納爾塞斯一定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他決定用決戰的形式一決勝負。這種打法就是引誘哥特軍隊進行會戰,力求擊斃敵方頭目,一戰定乾坤。這個戰略本身並不壞。但納爾塞斯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他帶來的士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數過萬的倫巴底人。倫巴底人是起源於東北歐的蠻族,居住在現已成為各方勢力真空地帶的多瑙河中遊以南一帶。在北方蠻族中是最新到來的部族。6世紀時,人們已開始猶豫是否還把已在高盧稱霸的法蘭克人和逐漸稱霸西班牙的西哥特人繼續稱為“蠻族”。這時的倫巴底人卻還隻是名副其實的蠻族。
納爾塞斯把武器交給倫巴底人,教他們如何使用,向他們支付傭兵費來使他們通過貨幣接觸貨幣經濟。他還把他們投入與哥特軍隊的戰鬥中,讓他們積累實戰經驗。他把這群烏合之眾造就成了出色的軍人。然而,這樣做很快就讓意大利人和拜占庭人都吃了大苦頭。倫巴底人即將成為因哥特戰爭而疲憊不堪的意大利半島的下一個主人。
會戰,就是以廣闊的平原為戰場,兩軍相對布陣,一聲令下,兩軍士兵激烈衝撞,一戰而決勝負。會戰是戰鬥之花。兩軍的司令必須同時有會戰的決心,會戰才能進行,這應該是會戰的一個缺點。不論納爾塞斯如何想打會戰,如果哥特國王托提拉不願意,會戰就打不成。自從貝利撒留被召回之後,哥特軍隊在戰鬥中一直處於優勢,托提拉很是強硬。
公元552年夏,納爾塞斯率領拜占庭軍隊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南下,托提拉率領哥特軍隊則沿同一條大道北上。兩軍接近,距離隻有18公裏。納爾塞斯派使者給托提拉送去一封信,內容當然不是建議講和,上麵隻寫了一句話:“如果投降就饒恕你們!”
托提拉看了信,口頭回答了使者。回答很簡單,隻有一句話:“不戰勝則戰死。”使者問道:“何時開戰?”托提拉的回答也隻有一句:“8天以後。”
然而,第二天天一亮,哥特軍隊便發起了進攻。納爾塞斯似乎預料到了這一點,他選在平原宿營,這樣數量上占優勢的己方軍隊能夠展開,可以及早發現敵人的偷襲,並迅速布陣。這位老將並沒有花時間作鼓舞士氣的演說。他讓人抬著許多準備獎賞給英勇作戰的士兵們的金鏈子從整齊的隊列前麵走過,展示給士兵。
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日頭西斜。雖然倫巴底士兵的傷亡大於敵人,但他們死死守住了奉命堅守的陣地。而哥特軍隊有6000人戰死,國王托提拉一度逃出包圍,但很快被追上,壯烈戰死。
敵兵屍橫遍野,獲勝的納爾塞斯跪在地上祈禱,感謝神、基督和聖母瑪利亞。戰敗的哥特人盡管屬於阿裏烏斯教派,但也是基督教徒。然而正統天主教徒人人都堅信不疑,神與自己同在,而不在敵人一方。
祈禱之後,納爾塞斯向為自己而戰的倫巴底士兵支付傭兵費,然後把他們解散。倫巴底的士兵們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向北撤離,回阿爾卑斯山脈背麵的故鄉去了。他們在回鄉途中一路搶掠,暴行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