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魯道夫·歐肯(1 / 2)

魯道夫·歐肯是一位有名的哲學家,德國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德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蒙森是以編史方麵的成就而獲獎的;而歐肯則是以哲學方麵的卓越貢獻而奪魁的。

1846年1月5日,歐肯出生在德國北部東弗裏西亞群島的首府奧裏希城。一個人的成長往往與他童年、少年時代的興趣、愛好有極大的關係,歐肯也不例外。他的童年充滿了曲折災患,他曾先患猩紅熱、角膜炎,險些喪失了視力。4歲時,死去了弟弟,5歲又死去了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使幼年的歐肯變得緘默寡言。他思想的發展超過了年齡的增長,“人為什麼會死?”“人為什麼有善有惡?”“為什麼上帝不能把人類的惡習滌除?”他常提出這類問題。母親雖有相當高的文化,但無法給他作出回答。慢慢地,他悟出了一點:一定有某種更高的權力主宰著人類。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長,還有無窮盡的人生疑問,逐漸把他導向了哲學,使他後來在哲學上取得了相當多的成就。

歐肯的父親生前是奧裏西城郵政總局局長,死後,家裏每年可以領取600馬克左右的撫恤金。母子倆主要就靠這點錢生活。母親的心整個兒都放在了兒子身上,既要照管他的身體,更要注意對他的教育。她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要讓兒子讀大學,要讓兒子有所成就。

災難和貧困使魯道夫·歐肯早熟、懂事,母親的愛和關懷更鼓舞了他,堅定了他的信心和誌向。他在中學裏非常用功,尤其是喜歡哲學課,他自覺攻讀,如饑似渴,甚至整卷整卷地通讀百科全書。校長和老師都喜歡這個成績優秀的少年。副校長魯普萊希特是第一個熱情關懷歐肯智力發展的人,他讓歐肯跳過五年級,升入六年級。

1862年冬,歐肯聽了洛依特老師的哲學課,感到很有趣。一天,洛依特讓歐肯寫一篇關於西塞羅談話錄的哲學文章,歐肯既興奮又嚴肅地答應了老師。不料,他患上了麻疹,疾病折磨了他一個月。但是他信心十足,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老師留給他的這篇文章。他那愉快的心情,好像也在感染著大自然一樣,窗外樹枝上雖然還掛著白雪,但有燦爛的陽光射在上麵,顯出特有的明淨、柔和。

後來歐肯以優異的成績跨進了哥丁根大學。當時,學生要聽哪位老師講課,就自己到那位老師那裏去報名。歐肯喜歡哲學,於是他拜訪了主講亞裏斯多德這門課程的泰希米勒老師。在大學的歲月裏,歐肯刻苦攻讀的幹勁有增無減;在寫論文的幾個月中,他常常不到五點鍾就起床。1866年他完成了關於亞裏斯多德語言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反映了泰希米勒先生對他的影響。

畢業後,歐肯被派到胡蘇姆中學任高年級教員;1869年被調往法蘭克福中學。他一邊任教,一邊繼續研究哲學,兩方麵都獲得了顯著的成績。

1871年,歐肯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哲學和教育學教授,當時年僅25歲。

學海無邊,魯道夫·歐肯在這點小小的成就麵前沒有停步。1878年,他的《當代基本觀念的曆史和批判》一書出版了。1879年,《哲學術語史》問世了。

歐肯認為,哲學要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世界是物質的,但內中還有精神,而精神對於人是極其重要的。他自己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任何時候都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決不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