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居裏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女科學家,也是第一個兩次榮獲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自從1897年居裏夫婦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之後,80多年來,稱頌他們的文章、書籍層出不窮,可見她所建立的勳業和她所具有的品質已深深地刻在後人的心中,成為科學家和廣大青少年學習的楷模。瑪麗·居裏1867年生於波蘭華沙一個正直、愛國的教師家庭。她自小就勤奮好學,16歲時以金獎畢業於中學。因為當時俄國沙皇統治下的華沙不允許女子入大學,加上家庭經濟困難,居裏夫人隻好隻身來到華沙西北的鄉村做家庭教師。在3年的家庭教師生活中,她除了教育主人的幾個孩子外,還擠出時間教當地農民子女讀書,並堅持了自學。她儉樸生活所節省下來的工資則用來幫助姐姐去巴黎求學。
1889年,她回到華沙繼續做家庭教師。有一次,她的一個朋友領她來到實業和農業博物館的實驗室,在這裏她發現了一個新天地,實驗室讓她著了迷。以後隻要有時間,她就來實驗室,沉醉在各種物理和化學的實驗中。她對實驗的特殊愛好和基本的實驗技巧,就是在這裏培養起來的。
1891年,在父親和姐姐的幫助下,居裏夫人如願以償來到了渴望已久的巴黎求學。到了巴黎大學理學院,她就下定決心要學到真本領,因而在學習上非常勤奮用功。每天她乘坐1個小時馬車早早地來到教室,選一個離講台最近的座位,以便能清楚地聽到教授所講授的全部知識。為了節省時間和集中精力,也為了省下乘馬車的費用,入學4個月後,她從姐姐家搬出,遷入學校附近一處住房的頂閣。這閣樓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隻在屋頂上開了一個小天窗,依靠它屋裏才有一點光明。一個月僅有40盧布生活費的她,對這種居住條件已經很滿足了。她全心撲在學習上,雖然清貧艱苦的生活日益削弱她的體質,然而豐富的知識使她內心日趨充實。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893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物理係。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該校的數學係。
居裏夫人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使她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
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一種鈾鹽能自動地放射出一種性質不明的射線。這一發現引起居裏夫人的極大興趣,這是一個極好的研究領域。在一間原來用作貯藏室閉塞而潮濕的房子裏,居裏夫人利用極其簡單的裝置,開始向這個新領域進軍。僅僅幾個星期,她便取得可喜的成果。她證明鈾鹽的這種驚人的放射強度與化合物中所含的鈾量成正比,而不受化合物狀況或外界環境(光線、溫度)的影響。她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一種元素的特征。難道隻有鈾元素才有這種特性?遵循這一思路,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繁重而又艱巨的普查,她發現了另一種元素釷的化合物也能自動地發出與鈾射線相似的射線。由此她深信具有放射現象絕不隻是鈾的特性,而是一種自然現象。對此她提議把這種現象叫做放射性,把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性的物質叫做放射性物質。
她的調查很快從鹽和氧化物擴展到一切礦物。她毫不厭倦地用同一方法去研究大量的材料,終於有了新的發現:有些礦物的放射性強度比單純含鈾或銑的物質所產生的放射性強度要大得多。經過一二十次重複測量,她確定了這一事實。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吸引人的推斷,盡管一些同行勸她謹慎些,她還是深信自己的試驗沒有錯,並下定決心把這一新元素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