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大一,這些都太遠了。而且……”而且我有喜歡的人,想起雨陌描述康城的摸樣,心裏便特別的疼,想象那時候的他,他的所有驕傲。
“剛剛,你和誰打電話了?”曉桃的母親嚴肅地問道,這麼抗拒梓鑫,是不是有喜歡的人了?
“大學舍友啊,雨陌,對我不錯。”曉桃老老實實地回答。
看著女兒欲言又止的樣子,曉桃的母親也不再嚴肅,而是說:“你看看梓鑫,經常來家裏看我們,我們倆帶你去看看你爸的同事不也很正常嗎?你怎麼就這麼抗拒,真是氣死媽了。”
“好啦,我去。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還要早起。”曉桃妥協了。
母親這一套屢試屢成功。
“媽媽晚安,我回房間了。”曉桃在母親臉上留下一吻,便回自己的小屋了。
她急切地想知道那首詩。
找到了一個飛白翻譯的版本:
我究竟怎樣愛你?讓我細致端詳|我愛你直到我靈魂所及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我在勢力不及之處|摸索著存在的極致和美的理想。
我愛你就像最樸素的日常需要一樣|就像不自覺地需要陽光和蠟燭|我自由地愛你,像人們選擇正義之路|我純潔地愛你,像人們躲避稱讚頌揚。
我愛你用的是我在昔日悲痛裏|用過的那種激情,以及童年的忠誠|我愛你用的愛,我本以為早已失去
(連我失去的聖徒一同);我愛你用呼吸、笑容|眼淚和生命!隻要上帝允許|在死後我愛你將隻會更加深情。
曉桃在百度百科裏看他們的故事,羅伯特·勃朗寧和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巴萊特的愛情故事,是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美的愛情佳話之一。
1845年伊麗莎白第一次與羅伯特相見,此前他們已為詩歌神交已久,據說有一段時間兩人每天一封信。羅伯特與她見麵後,便開始了熱烈的追求,絲毫不介意她大他6歲,年已39,且久病在床。
在羅伯特的愛與鼓勵下,她創造自己的奇跡,她開始離開她蜷縮了多年的屋子,先是被人抱著下樓,接著可以在攙扶下自己下樓了。
第二年的春天,在遇見勃朗寧之前在病床上躺了14年的巴萊特可以自己走到大街上了,愛情所創造的生命奇跡終於使她可以回報勃朗寧的執著了。
1846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和詩人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私奔,在教堂舉行簡單的婚禮後,各自出發逃往意大利,並在比薩會合,去繼續他們的生活。他們成功了。
三年後,即1849年,他們已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羅倫薩定居。他們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薩,在那裏度過了幸福的15年。15年中從不曾有一天分離過,就像他們結婚前從不曾有一天中斷過情書一樣。
1861年6月29日,勃朗寧夫人隻是患了輕微的感冒,晚上,她依偎著她的愛人,“用最溫存的話表達她對他的愛戀”,直到她在他的胸前睡去。
伊莉莎白·巴萊特·勃朗寧再也沒有醒來。
看到最後,曉桃落淚了,用最溫存的話表達她對他的愛戀。她好像可以體會到雨陌讓自己去看看的原因。
不介意年齡,不介意你的身體,有你純潔的心靈就夠了。我可以包容你所有的脾氣。或許最初她還有點猶豫,因為她說:我隻怕愛得容易,就容易失望。而他,則是她的太陽,當金黃的太陽升起來,第一次照上他愛的盟約。他們的誓言。她便開始預期著明月,來解除那情結,係得太早太急。
每一首詩,無一不叫人心中大痛。曉桃想著想著,她和康城呢,互相喜歡,是不是也可以鼓著勇氣繼續走下去,想勃朗寧夫婦一樣。
翻開自己的摘抄本,一字一句地寫下這首詩。細細地回味。
想到明天要去楊老師家裏,心裏還是不情不願。找個時間,自己該和楊梓鑫談談了吧,畢竟他人不錯,值得深交的朋友。
曉桃打開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她依偎著她的愛人,“用最溫存的話表達她對他的愛戀”。
夜的那一邊際,康城坐在床上,聽到手機震動,點開朋友圈,熟悉的人發了動態。他想著,她是在說他們嗎?還是她有了喜歡的人,卻不是自己。可雨陌明明說曉桃喜歡自己。相信雨陌吧。
夜深了,曉桃晚安。
我們都在自己的世界裏,仰慕別人的人生,祈求尋得一絲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