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誇父聽說帝堯的兒子丹朱喜歡奇人異士,就投奔到丹朱的手下,替丹朱送信,無論多遠的路程,他隻需要片刻工夫,就能走個來回。
當時,北方地區的天氣異常寒冷,白天很短,夜晚卻很長,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沒多久,又匆匆忙忙從西邊下山了。於是誇父族的人就想,要是能捉住太陽,讓它永遠掛在天上發光發熱,就可以多種一些莊稼,那該有多好啊!
誇父為了實現族人們的願望,打算去追趕太陽。
誇父出發了,他決心不辜負人們的期望,將太陽追回來。他邁著巨大的步伐,飛快地向西方跑去。他每跨一步都有幾千裏長。他不停地追趕著,餓了就摘野果充饑,渴了就喝河水解渴,累了就站著打個盹。就這樣,他一直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
終於,在一個叫虞淵的地方,誇父追上了正要落山的太陽。他高興極了,伸出手想一把將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的光就越強烈,誇父感到渾身的水分都快被蒸幹了。他口渴極了,想要喝水。看到黃河和渭河流過,就俯下身去飲水,一下子就將黃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幹了。但這點水根本不夠,他還是渴得要命。他想起北方有一個大湖,名叫瀚海,有幾千裏寬,幾千裏深,水流到裏麵,既不會溢出來也不見少下去。於是,誇父就往瀚海走去,走到中途時,身體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誇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就是“誇父山”。據說這座山就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裏靈湖峪和池峪中間。誇父死時扔下的手杖,變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桃樹林,結出了甜美的果實,為後來經過此地的人們解渴。那裏地勢險要,後人把那裏叫做“桃林寨”。
誇父雖然沒有捉住太陽,但他的勇敢精神感動了天帝。天帝賜福誇父族。從此,誇父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誇父的子孫後代居住在誇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生活得非常幸福。
鯉魚跳龍門
黃河以東,有一座名叫龍門的大山。很早以前,龍門山還沒有鑿開,同周圍的大山連在一起,將黃河的河道擋住,因此每年黃河洪水泛濫,水流不出去,將附近的田地都淹沒了。大禹治水的時候,為了疏導黃河,就將這座山從中間鑿斷,形成了一扇門的樣子,大約有一裏寬。黃河水就從這扇門的中間奔騰而下,流向遠方。因為兩岸的山崖十分陡峭,大禹就將這個地方命名為龍門。
黃河下遊居住著許多鯉魚,聽說龍門的風景很美麗,都想去觀光。於是,在暮春三月,它們結隊從孟津出發,爭先恐後,通過洛河,又順著伊河,來到一個叫水濺口的地方。但是龍門山上沒有水路,鯉魚們上不去,隻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龍門山怎麼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
“龍門那麼高,怎麼跳啊?”
“跳不過去的話,會摔死的!”
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那條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試一試。”隻見它遊到半裏外的地方,使出全身的力氣,像離弦的箭一樣,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了半空中,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這時,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了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都被嚇壞了,不敢再去冒險。這時,天上忽然降下一條巨龍,對它們說:“大家不要怕,我就是大紅鯉魚,因為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過去,就能像我一樣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跳龍門山。可是,除了極少數鯉魚跳過去變成龍以外,大多數都跳不過去。那些沒有跳過去的,從空中摔下來後,掉在了地上,額頭上就落下了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黃河裏的鯉魚,頭上還有一個黑疤。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盂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煉石補天
在洪荒時代,水神叫共工,火神叫祝融。後來,兩人產生了矛盾,決定交戰,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共工戰敗後,惱羞成怒,將頭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撞壞了山的一隻角。神話中的不周山,意思就是不完整的山。沒想到,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被共工撞裂後,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上也出現了許多裂縫,裂縫裏不斷冒出烈火,山林燒起來了,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那些猛獸都從山裏跑到了人類居住的平原上,四處吞噬人類,而老鷹則在天上盤旋著,伺機捕捉老人和小孩,作為自己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