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海內政治清明,他還曾經到汾水北岸的姑射山,去參拜四位有道的名士,分別是方回、善卷、披衣和許由四人,向他們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請他們擔任官職,但都遭到了拒絕。

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覺得自己的品德和才能都不如善卷,於是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讓善卷做天子。善卷回答說:“我生於天地宇宙之中,冬天穿皮衣,夏天穿葛布,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自在,心滿意足,還要天下幹什麼?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於是,善卷離開了北方,到南方的一處溶洞中隱居起來。

許由也是當時有名的隱士,為人兩袖清風,非常注重自己的名節。據說,他沒有自己的屋子,夏天住在樹上,冬天住在山洞裏,餓了就摘山上的野果充饑,渴了就喝河水,有人見他連飲水的東西都沒有,就送了一個瓢給他。許由喝完了水後,將瓢掛在樹枝上。結果風一吹,瓢裏發出“嗚嗚”的響聲,許由覺得這聲音太嘈雜了,就將瓢取下來扔掉了。

堯年老時,想將天下傳給一位賢能的人,聽說了許由的事跡後,就親自前去拜訪他。即使貴為天子,在一介平民的許由麵前,堯的態度依然十分謙卑。他說:“如果太陽和月亮同時發出光芒,並照耀著大地的時候,篝火就顯得非常微弱和渺小;如果天空下了一場及時雨,我還在那裏辛苦地灌溉莊稼,那不是白白浪費力氣嗎?如果先生來做君主,天下就能夠得到太平。那麼,我現在還占據著這位置,實在過意不去,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您吧!”

許由說:“您已經將天下治理得很好了,如果由我來代替您,隻能獲得虛假的名聲,對國家和百姓沒有一點實際的好處,對我來說,名聲不過是身外之物,我一點兒也不稀罕。因此,我不會接受您的請求,代替您來治理天下。”

後來,堯又來請求許由做九州長,許由也沒有答應。為了避免堯再來請他,許由就躲到了潁水的南麵。他越想越覺得堯的話不堪入耳,於是就蹲在潁水邊洗耳朵。

這時,另一位賢人巢父也牽著牛來飲水。每年夏天,巢父都會在樹上結巢而居,不過問天下事。他看見許由在洗耳朵,就問他:“你耳朵裏有髒東西嗎?”

許由說:“堯想讓我做天子,我沒有答應,後來他又讓我做九州長,我也沒有答應。現在想來,聽了這樣的話,我的耳朵也會髒的,所以就洗一洗。”

巢父說:“如果你一直住在人跡罕至的偏僻地方,在山林深穀裏走動,怎麼會有人知道你的名字,來找你的麻煩呢?因為你經常在外麵遊蕩,才造成了眼下的困境,現在又在這裏洗耳朵,實在太虛偽了。哼,你洗了耳朵,恐怕連這裏的水也被你弄髒了。如果我的牛喝了這裏的水,也會變髒的。”於是,巢父就牽著牛到上遊飲水去了。

從此,許由就在箕山下耕田種地,一直都沒有做官,死後葬在箕山的山頂上,箕山因此又被稱為許由山。

後來,堯又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付天下,又要將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說:“我可以接受您的請求,出來管理天下。隻是不巧得很,我現在患上了幽憂這種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等我治好了再說吧。”堯聽出了他是在推辭,也不好勉強,就告辭了。

就這樣,雖然每次堯都會被拒絕,但隻要他聽說哪裏有賢能,還是會不辭辛勞去拜訪,不希望埋沒了人才。

堯禪位

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王,是一位賢明又富有才德的好君主。最為人們稱道的事跡,是他沒有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賢明的舜,這就是後人津津樂道的“禪讓”。堯在位七十年,一直在選擇合適的繼任者。可是,兒子丹朱凶頑成性,不能委以大任。於是,他和大臣們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後來,大夥兒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孝順,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做了壞事的人,讓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德行,看他到底能不能處理好家務事。結婚後,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一舉一動都依照禮節行事,娥皇和女英都十分敬重丈夫,恪守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