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剛亮童輝就醒了。他睜開眼睛,聽到媽媽在外麵做事的聲音。他又想起了昨天的事情。當他無意間望著從窗戶的小孔透進來的陽光時,童輝腦中靈光一閃,一個好辦法浮現出來。他高興地從床上跳起來,跑到正在外麵打掃院子的媽媽麵前說:“媽媽,我想到怎麼將銀簪子撈起來的辦法了!”媽媽看著童輝興奮的臉,微笑著說:“好孩子,別太為難了,簪子撿不回來就算了,別再為這事操心了。”童輝見媽媽不相信,就拉著媽媽來到了井邊,指著那口井說:“媽媽,我說的是真的。你看,這井並不是太深,隻是太黑了看不見裏麵。因為沒有辦法看到簪子在什麼位置,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去撈。現在我們隻需要將太陽光照到這個井裏麵,不就可以看清楚簪子的位置了嗎?”媽媽聽了覺得有道理,可怎麼將太陽光引到井裏麵去呢?媽媽疑惑地問自己的兒子,童輝笑著說:“這好辦,隻要我們將鏡子放在這裏不就行了嗎?”說完,童輝高興地跑回家去取來了鏡子。他將鏡子放在井邊,可光線隻照到了一半,還是看不見井底。童輝歪著頭想了想,又跑回家拿來了一麵鏡子。他將一麵鏡子斜放在井邊,然後利用陽光在斜著的鏡麵上反射過來的光線,將第二麵鏡子朝下照,果然,經過這樣一轉彎,陽光一下子就照到了井底。在陽光的照耀下,躺在井底的銀簪發出了銀光。媽媽高興地用一根一頭捆著小鐵鉤的木棍伸進井裏。在童輝的幫助下,媽媽很快就將銀簪子撈了上來。這一來,媽媽可高興了,直誇兒子聰明可愛。能夠讓媽媽開心,這就是童輝最大的心願。看著媽媽的笑容,童輝心裏也是十分高興。
聰明的童輝經過自己的努力,不僅讓媽媽找回了銀簪,更重要的是讓媽媽感受到了一顆真誠的孝心。
六個梨
孔融是東漢時期的文學家,從小聰明過人,乖巧懂事,而且非常有禮貌。孔融讓梨的故事充分說明了他尊老愛幼的好品德,也更說明了他聰明機智的本領。
孔融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正在書房看書寫字,忽然見家裏的老管家來叫他,說是家裏來客人了,他父母讓他去拜見客人。孔融問老管家:“老管家,今天來的客人都是些什麼人呀?”老管家笑著說:“是你的大伯和大伯母,還有你的六個堂兄妹呢。”孔融高興地說:“是嗎?我還從來沒有見過我的大伯父大伯母呢,更別提那六個堂兄妹了,咱們快點去吧。”說完就興奮地朝客廳跑去。
當孔融來到客廳時,隻見自己的父母正陪著兩個大人在喝茶聊天,旁邊還有六個和自己年紀大小差不多的小孩,這應該是自己的大伯父、大伯母以及堂兄妹了。孔融趕緊上前去給大伯父和大伯母行了禮,然後再和那六個堂兄妹打招呼。大伯父和大伯母見孔融小小年紀,卻很有禮貌,都很高興,大家在一起說著話,聊著天。孔融的大伯說:“我剛回來的路上就聽人說起你的小兒子很聰明,而且很懂禮貌,小小年紀就懂得讓梨的道理,不簡單呀,是不是這個小孩呢?”孔融的父親笑著說:“是的,就是這個小孩。”孔融的大伯看著孔融笑著點點頭。正在這個時候,孔融的母親叫丫環端了一盤梨子出來給幾個小孩吃。當她正準備將梨子分給小孩們時,孔融的父親卻叫住了她,然後轉過頭來對孔融說:“兒子,現在這裏有六個梨,你要分一分,記住,你的六個堂兄妹每個人都要分到梨,但還必須有一個留在盤子裏,你看怎麼分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大家都開始想辦法,可六個梨分給六個人,還必須有一個留在盤子裏,這可難辦呀。大家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應該用什麼方法才可以將梨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