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孫元覺的爸爸將爺爺放在一個舊的竹筐裏,放在小推車上,準備將爺爺送到山上去扔掉。孫元覺知道了之後,非常難過,他求自己的爸爸不要將爺爺扔掉,而孫元覺的爸爸卻騙他說:“元覺,好孩子,你看你爺爺現在雖然還像是一個人,但是你不知道,人老了又不死會變成妖怪,所以趁現在我們將你爺爺送到山上去,免得將來出來害人。”孫元覺見父親不願讓爺爺留下來,就決定跟著父親一起上山。他父親問他為什麼要跟著去,孫元覺說:“我,不知道,我隻想跟著你上山去。如果你不讓我跟你去,我就不讓你走。”說完就站在小推車前擋住去路,他父親沒有辦法隻好同意他跟著去。
一路上,孫元覺看著爺爺心裏非常難過,而爺爺因為年紀太老了,已經沒有力氣反抗這一切,隻能默默地承受著,但卻從混濁的雙眼中流出了一行眼淚。孫元覺看著爺爺痛苦的樣子,心裏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想一個辦法讓自己的父親明白自己的錯誤,將爺爺帶回家去,可自己要想一個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父親明白呢?孫元覺十分著急,眼看著離家越來越遠了,孫元覺還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隻能跟著小推車一個勁地往前走。當他們走到了一個偏僻荒涼的山溝時,孫元覺的父親將爺爺從小推車上抱下來,放在地上,又將剛才裝爺爺的那個舊竹筐也丟在了地上,然後推著小推車,轉身就要離開,根本就沒有看一眼被自己扔在地上的父親,而孫元覺看著父親的這一切舉動,沒有再說什麼,隻是默默地看著。當他看見那個被扔在地上的舊竹筐的時候,靈機一動,一個好主意出現在他的腦海裏,他馬上上前去將那個舊竹筐撿了起來放在小推車上。他父親說:“這個舊竹筐你撿起來幹什麼?沒有用了,丟掉吧。”孫元覺說:“不,這東西將來還有用,我一定要留著。”他父親奇怪地問:“一個舊竹筐能有什麼用?還是將來才用,你到底想用來幹什麼?”孫元覺看著自己的父親,慢慢地說:“等你將來老了的時候,我也用這個竹筐來裝你,然後就像今天這樣將你扔在山上。”他父親一聽非常生氣,一揚手就要打孫元覺:“你這個小畜生!我辛辛苦苦將你養大,老了你不好好服侍我,反而想將我扔掉,你簡直太可惡了!我今天非好好教訓教訓你不可!”說完就要打孫元覺,孫元覺大聲地說:“你是做父親的,你的做法我都會跟著你學的,你今天可以將爺爺扔在這裏,為什麼將來我就不能將你也扔在這裏?”他父親一聽這句話,一下子愣在那裏,半天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兒子的話就像是一劑清醒劑,他猛然醒悟,意識到了自己今天的做法是多麼的殘忍和無知。兩行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他馬上跑到爺爺麵前,一下子跪了下去,抱著爺爺放聲大哭。過了一陣子,孫元覺的父親將爺爺輕輕地抱上了小推車,轉身推著車回到了家裏。
從此以後,孫元覺的父親對爺爺關懷備至,常常對爺爺問寒問暖,十分小心周到地服侍著爺爺,一直到爺爺最後去世。大家認為孫元覺不僅自己孝順老人,而且還將自己的父親也帶動了起來,讓他也成為一個孝順老人的人,實在是了不起。
走失的牛
於仲文是隋朝時的斷案名家,他斷過許多難斷的案子。老百姓都稱讚他是明察秋毫的清官。他從小就聰明過人,機智靈敏,在他的家鄉名氣非常大,有時連當地的官府斷不了案時,也會請小小年紀的他來幫忙。
有一次,於仲文的家鄉有兩戶人家,一家姓任,一家姓杜。這天兩家人都丟了一頭牛,於是就發動了許多人來幫忙找牛,可是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最後終於在山上找到了一頭牛。可是找到牛的人卻不知道這頭牛到底是哪一家的,隻好將兩家人都叫來認牛,誰知這兩家人都說這頭牛是自己家的,都不肯讓對方將牛牽走。這可不好辦了,牛身上又沒有留什麼記號,大夥都不知道該怎麼分辨才好,沒有辦法隻好將兩家人和牛都帶到了官府,請縣太爺幫忙斷一下。可是到了縣衙門,縣太爺問了半天也沒有問出一個結果來。這可是太難辦了,縣官也沒有了主意。這時,旁邊的師爺悄悄對縣太爺說:“大人,聽說於仲文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常常幫人解決一些很難解決的難題。現在這種情況,不如把他叫來幫一下忙,您看如何?”縣太爺看著自己的師爺說:“這行嗎?這可是連大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事,他一個小孩真的能解決?”師爺說:“大人,如果於仲文能將這個問題解決掉是最好的,如果沒有辦法解決,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呀。不如試一試吧。”縣太爺見師爺這麼說,就點點頭說:“好吧,現在隻好死馬當做活馬醫了,就讓他試試吧。”於是就叫人去將於仲丈叫到縣衙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