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多拉先生用鉛筆指著各個校區——小學校區、初中校區、高中校區、大學校區,最後在小學校區劃了個圈說道:“就在這裏開始建造臨時教室、宿舍、食堂。”
陳林點點頭表示明白了。
交待清楚,留下一份圖紙給陳林,又叮囑一番,桑多拉先生起程回國去了。當然,他還是拿著一份圖紙交給陳承宇的。
有了圖紙,又指明了建造的位置,陳林看看建築材料準備得差不多了,於是廣招建築工匠,計劃興建小學一年級教室10間,每間容納50人;初中一年級一間,高中一年級一間,大學的也建了一間,宿舍分開,食堂公用。全是磚瓦結構。
聽說學校要開建,四鄰八鄉村民如水一般湧來,真是一呼萬應。這年頭不要錢可以讀書,讀書出來了還能安排工作的,真是盤古開天辟地第一回。村民的想法是是純樸的,他們的說法是他們來參加建校舍,不要工錢,隻要自己的孩子能上學就好。
陳林不由深受感動,村民的心是純樸的,不過,咱少爺說過,不差錢,不欠人情。
陳林道:“多謝鄉親們的好意,我家少爺說了:你們把孩子送來上學,就是一件功德事;隻要答應以後畢業了由我們安排工作,就是幫助我們了。所以誰的孩子都不收學費,這是花旗國老板的規定,人家土豪不差錢。所以鄉親們的心意我代表學校收下了。大家也不容易,來做工的,每天都有工錢。包管飯,敞開肚皮吃飯。”
什麼?做工有錢還包管飯?我沒聽錯吧?
得到確定消息之後,前來報名的村民排成幾條長龍:這年頭,混碗飯吃不容易。
過了幾天,又有人問,女學生收不收?
陳林答道:“收,不過不在這裏,而是在另外的地方,另外有女校。”其實原來陳承宇沒有考慮過收女學生的,陳林機靈一動,於是在唐指山的另一邊,又修了幾間教室、宿舍、食堂,作為暫時的女校,隻是先生就要想辦法了。女先生少,有些難找。
忙來忙去,快到春節了,燕京飄起雪花來。
……
且說陳承宇想到要編寫課本,頭痛起來: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先從小學課本開始編起,至少要有:基本識字的《語文》、加減乘除的《數學》、大自然變化的《自然常識》、到初中還要增加《物理》、《化學》。大學就不說了。現在的關鍵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小學的編完,初中以上課本的可以緩一緩,自己抽空趕緊編寫就是。對了,還要編一部漢語字典。
這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夠辦到的,單是自己一個人,不吃不睡,日幹夜幹,還不知道編到什麼時候才完成,等完成了,黃花菜都涼了。
要找一大幫人手才得,至少要五六十人,人多力量大,搞個後世的攻關大會戰。可是從哪兒找這麼一大幫能斷文識字的華人呢?
陳承宇忽然想到此時在美國的華人。
這個時代,華人移民美國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1860年清政□府與美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允許華工自由出洋。隻要與外國立下勞工契約,“無論單身或攜家屬,一並赴通商各口岸,……絕無禁阻” 。1868年,中美簽訂了《蒲安臣條約》,其中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前往各國或願常住或隨時往來,總聽其自便,不得禁阻。”
這是華人移民美國的黃金時代,此時在美華人,保守人數估計有七萬以上(據有關資料,到1907年中國華僑達到六百三十多萬,其中美洲達到二十七萬多人),何不在這些華工中找識字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