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根據《浙江文獻集成》編纂的需要,我們申報了《陳望道全集》的編纂項目,2006年6月項目申請獲得批準。自此到編纂總體上完成,經曆共四年有餘。
陳望道先生1891年出生於浙江義烏,後求學於日本,歸國後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並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同時從事教育、翻譯、撰述、研究以及高校的管理與領導工作。在數十年的生涯中,先生始終是一位革新者、一位愛國人士。他憂國憂民,密切關注社會的動態,倡導社會正義。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時刻放眼天下,撰寫時事評論、隨筆,評述社會發生的種種現象,抨擊各類假惡醜,提倡白話文寫作,主動實踐新式標點符號,推動文法革新討論,進行著語文改革的探索;積極關注中國婦女解放事業和廣大勞工階級的利益,發出了良心與正義的有力呼聲。與此同時,先生還充分利用自己的學識,從事相關的文化學術工作:翻譯最新的國外研究成果和理論觀點,介紹當時先進的思想文化,在哲學、美學以及語言文學等領域都卓有成就。新中國成立後,熱情而真誠地投入到新社會的建設中。在擔任複旦大學校長期間,強調科學研究和學科教學的重要地位,十分重視學風的建設,為新製度下的高校建設做出可貴的探索,為我國的教育事業與複旦大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陳望道先生無論從中國現代史的政治地位上看,還是從社會文化發展角度上看,不論是從先進思想的傳播以及推動的曆史地位上看,還是從專業學術研究的貢獻上看,都為我們留下了豐碩的精神文化遺產,他的數百萬字的成果就是讓人欽敬的豐碑。“陳望道先生是舉世公認的著名學者、教育家、語言學家和新文化運動的老戰士。”【1】整理編纂《陳望道全集》首先是對望老本人文化精神的總彙,同時也是作為浙江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成果,更是中國文化學術的一宗寶貴財富。
此次《全集》編纂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的,即自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已經對望老的著述作過一定規模的彙編和出版:《陳望道文集》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90)、《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陳望道修辭論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以及《陳望道先生紀念集》(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等,除去重複的篇目外,已收錄的著述約180萬字。
但是,陳望道先生著述貫穿一生,從日本留學即開始寫作,一直延續到去世,而且所涉及的領域極廣,前述已收錄的著述,還遠不能反映望老成果的全貌,經我們初步的調查發現,尚有大量的著譯之作未被收錄。這意味著本《全集》的編纂將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花精力投入的工程,從內容上說,也需要幾乎從新加以整理和編纂。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首先組織好了編纂班子,由主編負責,以年輕的教師張春泉(湖北師範學院)、朱萍(南京理工大學)、龍升芳(紹興文理學院)、徐萱春(浙江農林大學)、雷豔萍(麗水學院)、宋玲、伍春蘭(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和年輕的研究生淩瑜、張龍、王豔秋、楊曉蘊、張茂玲、張迎寶及浙江教育出版社編輯林鴻等為主要成員,緊張地進行編纂整理工作。
為確保工作的質量和著述收錄的全麵,我們還特別邀請了年逾百旬而極為熱心學術工作的夏征農、周有光先生為學術顧問,在學術質量上進行總體把關。邀請了陳望道先生的弟子陳光磊教授(複旦大學)和陳望道先生的哲嗣陳振新教授(複旦大學)擔任《全集》的副主編。
同時,編纂工作還得到了學校領導及相關專家的高度重視,為了提高《全集》的編纂規格,確保編纂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還成立了以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曦為主任的編纂工作委員會,為編纂工作協調相關方麵做了很多工作,《浙江文獻集成》編纂中心主任張湧泉教授、時任浙江大學社科處副處長(現任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樓含鬆教授等也始終對《全集》的編纂給予熱情的關注和支持。
編纂工作分兩個過程兩個層麵進行。
兩個過程是:首先收集各個方麵的著述並進行技術層麵的校勘整理。其次是在前述過程的基礎上進行內容層麵的考量,對所有著述進行歸類編輯,以期使所有成果歸納於一定的邏輯框架中。
兩個層麵是:首先對已經作過編纂整理的部分著述進行錄入校勘。所有論著在收入《全集》時,有多個版本的,多依據作者生前自行編定的版本刊行,並適當參照此前已經編排出版的相關論著集校改;對未被編入其他論著集的一律以初次發表的版本為據,嚴格按照原刊收錄,保留初次刊行時的原貌,僅對某些手民誤植或排版方麵造成的訛誤進行了校訂。這些訛誤多數是字詞形體不一、錯別字、衍字、漏字以及標點等方麵的問題。這個層麵的工作從2006年10月開始,一直持續到2008年9月基本結束。另外一個層麵是,從2006年12月開始,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查找和收錄望老的佚文佚作。為此,在上海,召集了編纂主要人員的第一次會議,邀請兩位副主編負責,提供線索和材料,杭州以及其他地方則各盡所能地進行搜尋。在這裏要特別感謝陳振新和陳光磊兩位先生,他們從2006年12月底開始,直到次年的10月,陸續寄送材料達七批,論著143篇(部),字數約達140萬字,這些材料包含時事政論、隨筆、報告、文學作品、專論以及譯著等,還有望老的未刊稿《中國文法研究》,這對完整地收集和保存陳望道先生的著述,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們在搜檢、複製與寄送過程中付出的勞動,令所有工作人員感動。與此同時,其他編纂工作人員,也都及時緊張地進行錄入、校對和整理工作。為確保工程的順利準確地進行,我們還盡可能地查找原文進行再校,通過對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含古籍部)等資料的查核,也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正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