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財商訓練:財富是男孩素質的表現(1)(1 / 3)

男孩的理財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擁有幸福的人生。家長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地培養男孩的財商,提高他的理財能力。當他學會怎樣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錢、合理消費、儲蓄的時候,他的財商就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已經對金錢有更科學合理的認識了。

必須讓男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孩子由於年齡小,不知道錢是從哪來的,所以他們就會要各種吃的、玩的,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注意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話,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養成亂花錢的毛病。因為,他們會認為掙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就要對孩子進行第一項教育——錢是怎麼來的。

孩子在未受到教育之前就像一張白色的畫紙,這時候如果給他們傳輸相關的知識的話,孩子的印象就會特別的深刻。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金錢教育,如果父母能夠加以正確引導,你的男孩就很容易懂得金錢的重要性;相反如果父母沒有進行正確引導的話,孩子也很容易誤入歧途。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呢?我們為你提供了以下幾種比較實用的方法,相信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幫助。

1.帶上孩子去消費

張先生到超市去買東西的時候總是不忘帶上兒子。他說這是為了培養兒子的理財意識。在買完東西結賬的時候爸爸會對5歲的兒子說:“這些商品都是通過金錢才能買到的。而爸爸媽媽隻有努力工作才會有錢給你以及整個家庭買東西。”雖然隻是簡單的對話,但已讓孩子意識到,錢是一種貨物之間等價交換的中介,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得到的東西。這一觀念是很重要的。

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沒有給孩子灌輸過這種意識,才讓孩子認為錢是很容易就得到的,於是很多男孩就逐漸地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有的甚至還喜歡和其他同學進行盲目的攀比。

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不會去理解父母的苦衷與辛苦,反而會更容易養成貪圖虛榮、講究排場的毛病。其實男孩的本性並不壞,他也不是一個天生的浪蕩子弟,隻是孩子並不知道父母的金錢來之不易,所以他也不會懂得珍惜這些錢。要想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父母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讓孩子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這樣才有助於你的男孩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2.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許多孩子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上班比上學要輕鬆。而實際上,他們隻是看到父母早上出門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如果父母不告訴孩子,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父母上班的辛苦。孩子的思維稚嫩,他們會認為父母的工資是很容易就得到的,從而忽略了父母在工作中的辛勞付出。

所以,父母不妨帶孩子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工作——帶兒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看看,讓他知道隻有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才能夠有所收獲。

陳女士說,有一段時間,兒子總是向她要錢買各種東西。剛買了鞋子,可是穿了幾天他就想再買一雙。她認為是時候教育兒子一下了。於是周末,陳女士便帶兒子到她的工作單位去加班。結果回來之後,兒子很懂事地說:“原來媽媽上班那麼辛苦,我以後再也不亂花錢了。”

當你的男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平常的工作有多累的時候,他才會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當然,這並不是說那些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就沒有必要知道金錢來之不易。盡管有些父母很有錢,但是也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些錢是家長用自己的汗水賺來的,而不是平白無故的就冒出那麼多的錢。當你的男孩看到你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勞動的時候,他就會越發地尊敬你了。

因為孩子的年齡畢竟還很小,所以他們對數字的概念還不是特別的敏感。父母在這個時候教育孩子,不要單純地告訴他金錢的數額,而應該讓他看到那些實實在在的錢。

吳女士的兒子得知自己的同桌小麗的媽媽給她買了一架鋼琴之後非常羨慕,他也想要一架屬於自己的鋼琴,於是整天纏著吳女士說要買鋼琴。吳女士覺得,兒子這麼小的年紀,如果一味地滿足他的要求,他肯定體會不到大人的辛苦。於是,她說:“鋼琴很貴,媽媽要攢一段時間的錢才能買。你得等一等。”

不知不覺間一年已經悄悄地過去了,吳女士原以為兒子早把買鋼琴的事情給忘了,沒想到兒子一直記著她的話,當他再次要求的時候,吳女士說,“好吧,咱們一起去買”。到了付款的時候,吳女士故意拿出在銀行換好的零錢,足足有厚厚的好幾遝。她跟兒子說:“媽媽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隻能掙其中的兩三張,給你攢夠這麼多錢是很不容易的。”兒子看到麵前的這麼多錢,驚訝得張大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