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1°88′11″E112°24′23″”這是考古隊掌握的古鎮遺跡位置。
全隊僅休整了一天便從襄陽出發,直奔此地理坐標。
人生頭一次參與考古工作,能為平凡的生活增添一段非凡的經曆,心頭湧起說不出的激動和期待。
隨隊到達現場後,遼闊的穹窿在頭上靜止,不息的襄江水在腳下洶湧澎湃。
站立在一片曠世的廢墟中,昔日的城牆隻剩下一堆殘磚斷瓦,隨處可見陶陶罐罐的碎片。
古鎮內遍布的各種殘骸似乎印證了這裏就是在民國消失的回雲鎮——破舊的黃包車,坍塌的染坊,以及埋在荒草中的軍用運輸機,油漆剝落的外殼上隱約可見青天白日勳章。駕駛室裏還有兩具士兵遺骸,都身穿國民黨軍服,不過腐肉和衣服已經爛成一團,骨頭也已發黑。機艙裏有降落傘包和一箱散落的手榴彈,但都已風化成石。
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啊!
很難想象在遙遠的過去,這兒漫山遍野都是農田和莊稼,到處的溝壑、阡陌、桃花林裏住著人家,山巔上清風吹起縹緲的炊煙,牧童追趕的牛羊掩映在匍匐的草甸,農夫們在青山綠水間勞作,蜂飛蝶舞,繁忙的農事跟著二十四節氣流走……而現在這裏已然變為了一座墳莊。
正在這時,史論專家組傳來好消息,說已經查到該古鎮消失的原因所在。
據已解密的國民黨軍方三級絕密文件記載,1936年這裏曾爆發過登革熱,感染者於三日之內便因全身內髒出血而死。為隔離病毒,國民政府秘密調派了四十架“鷹Ⅱ”轟炸機將這裏一夜變焦土,不管染沒染病的通通被炸死,可謂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走一個。次年抗日戰爭爆發,於是從此以後這裏再也無人問津了。直到五十年後,也就是1976年,這個軍事機密才得以重見天日。然而滄海桑田,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的國民政府早已敗退台灣,這所古鎮便遺忘在時光的記憶裏和曆史的洪流中了。
這個消息使心情愈發難言,既為接近了這裏就是回雲鎮的判斷而欣喜,又為其遭遇轟炸的野蠻行徑而緬懷。
天空中響起隆隆雷聲,像是傳來一部悲劇的序曲。
向煥堂隊長對天氣十分敏感,他以經驗猜測這雲層的形狀不同尋常,並感知這個地方雖然氣壓不低,但卻有著極強的上升氣流,水汽容易上升為對流雨。
要知道這種氣候一般盛行在熱帶雨林,而在溫帶大陸是極罕見的。
此外,隊員們還發現這裏位於一塊中溫地熱帶當中,一口廢棄井水的溫度達到40℃,四周皆有小型溫泉。
向煥堂將此情況彙報給了局長,並取樣水質送回去檢驗。
局長說他會派人去趟國家氣象總局,希望得到確切的分析,以便進一步了解這裏的氣候成因。
直覺強烈告訴我,也許正因此地容易成雲致雨,所以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回雲鎮了。
於是更加細心發掘雜物,期待出現能證明這裏是回雲鎮的字樣。
到中午,探路的隊員報告說在古鎮外圍的灌木叢中有一些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季蘭山森林,但他不敢跑得太遠,因為小路似乎沒有盡頭,一直通向幽暗的叢林深處。
這消息讓隊長頓時兩眼放光,當即下令隻留下少許人勘察遺址,其餘隊員跟隨他重新整裝出發。
大家都不知道山路有什麼可探的?有啥東西能比這個遺址還重要?在路的盡頭無非是年久的驛站或荒蕪的茅舍,這有必要出動全部人馬嗎?
不過既然是向煥堂的決定,我們都覺得必然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