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環境和對環境的獨立性

因為諸如安全、從屬、親愛以及尊重隻能由外人來滿足需要,也就是說這些關係對外界有很大的依賴性。在這種依賴狀態下的一個人,確實不能說他統治著自己或支配著自己的命運。他必需感激滿足需要的供應來源。他必須接受別人想法、規則和狂想的支配,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對他的源泉則有弊而無利。在一定程度上,他必需是“他向的”,而且對於其他人的認可、感情和意誌必需是敏感的。這就是說,他必須適應調整,依靠發展靈活性和反應以及改變自己來適合外部的情況。他是因變量;而環境則是固定的自變量。

因為環境對缺失性動機存在著製約性,因此缺失性動機的人比他人對環境更懷著懼怕感。現在我們都清楚,這些令人憂慮的依賴性也孕育出敵對行動。所有這些加起來就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一切或多或少都是以個人的運氣好壞而定。

截然不同的是,個體的需要雖已得到滿足,但其依賴性和受動性則很缺乏,而自動性和自我定向則要多許多。有成長性動機的人遠遠不是必須依賴他人的人,實際上他們可能是受他人妨礙。我已經報告他們特別喜歡獨立和沉思。

自我實現的人變得自信和自製多了。支配他們的決定因素,現在主要是內部的因素,而不是社會和環境的因素了。這些內部的因素是他們自己內在本性的法則,是他們的潛能和自然傾向,是他們的天資,是他們的潛在資源,是他們的創造衝動,是他們認識自己並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整合、越來越一致的需要,以及是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實際、自己的召喚、天職和命運的需要。

由於自我實現的人較少依賴他人,所以,他們對別人較少既受又恨的矛盾心理,他們既不怎麼渴望也不怎麼敵視別人,他們不太需要他人的讚揚和慈愛,他們不那麼汲汲於榮譽、威信和獎賞。

自主性或者說環境的相對獨立性意味著相對獨立於不利的外部環境,這些不利的外部環境如意外的壞運氣、壓抑和剝奪。奧爾波特特別強調,把人看成實質上是反應性的,認為他是由外部刺激推動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刺激-反應的人,這種看法對自我實現的人來說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他們的活動源於內部的超過源於反應的。這種對於外部世界及其命令和壓力的相對獨立性,當然並不意味著不與它交往,或者不尊重它的“要求特性”。相對獨立性隻不過反映了自我實現者的希望和計劃是事情的決策者,但是要明確的是,這其中的主要壓力不是來自於環境,它與地理自由是大不相同的。

奧爾波特論述的行為的“機會主義”決定和行為的“依據個人的”決定之間的對比,與我們所說的外部決定和內部決定的對立有密切的對應關係。這使我們回憶起,生物學家無一例外,將環境刺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的不斷增長視為符合條件的個體性、真正的自由和全部演化過程的獨特性。

有私利和無私利的人際關係

實質上,受缺失激發的人與主要受成長激發的人相比,前者要更多地依賴他人。他們是出於私利更需要、更依戀、更期待他人的。

這種依賴性歪曲和限製了人際關係。把他人主要看作是滿足需要者和供應來源,這是一種抽取行為,因為他不再把人看作完整的、複雜的、獨特的個體,而是用實用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身上與觀察者無關的東西,或者看成是威脅他的東西,都被遠遠地拋開了。這樣就與我們同牛、馬、羊的關係類似了,也與我們同我們使用的侍者、出租汽車司機、看門人、警察等的關係類似了。

要想完全地、真正地、透徹地、明白地認識一個人,隻有對他無所求和無需要時才能做到這一點。獨特地、審美地認知完整的人,對於自我實現者(或在自我實現的時候)來說,可能性要大得多。而且,自我實現者的認可、欽佩和熱愛他人,也較少由於對自己有過好處的感恩心情,更多的是以他人的內在品質為依據。他之所以受到欽佩是由於客觀上有令人欽慕的品質,而不是因為他們奉承和讚揚。

和他人“有私心的”和滿足需要的關係的一個特性,就是這些滿足需要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替換的。例如,由於少女本來就需要羨慕,所以,這樣就造成了對她表現出羨慕的人的極小差別:這一個表現出羨慕的人大致同另一個表現出羨慕的人一樣好。對於提供愛的人和提供安全的人來說,情況也大致如此。

知覺者隻有對缺失性需要表現出極度的渴求,那麼才有可能無私心地、無所求地把別人視為具有獨立性的人,在他自身的限度內認知他,換句話說,把他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工具來看待,這是非常困難的。“高限的”人際心理學,即對人際關係發展的最高可能性的認識,不能把自己建立在缺失性動機理論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