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越健康,偏愛越強烈,他也更有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選擇者”。或者說,在個人心理健康和他將偏愛和選擇他所需要的真正滿足物而不是虛假滿足物的這種可能性之間,有一種很強的實際內在聯係。

維生素:不符合標準(但有某些綜合物質如糖精能欺騙機體。)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

“真正的”滿足物味道良好,或者說至少比虛假的滿足物味道更好,在特定的方式和現象學上可以這樣描述,例如,真正的滿足物留下一種充實的、滿意的或愉快的感受,甚至是高峰體驗或神秘體驗(即使是沒有感覺到的需要也一樣,如在某些貧困的人那裏,在真正的滿足物到來之前,告訴他說他有多麼需要它,或告訴他說這就是他這一生都缺失的東西,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對“需要”或“欲望”等下最後定義這麼困難。即有時會有一種情況,這時一個人會不知道他缺少的是什麼,他的不安沒有什麼對象,但在他體驗過某一“滿足”以後,他卻知道得非常清楚,什麼是他曾經想要的,渴望的,或需要的。

維生素:符合標準(但糖精,帶甜味的鹽類,又是例外,這些物質能愚弄機體)。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確定。神經質需要的滿足味道可以很好,但這似乎不那麼經常,不會長久持續,似乎混雜著其他感受,更容易引起懊悔,在回顧時感覺相反,等等。

需要能得到長久滿足的人(健康人)沒有渴求的表現;他的需要處於理想水平。他能控製或延遲滿足或有一段時間沒有滿足也能適應;他比一般人更能忍受長時期沒有滿足;他能公開地承認需要並歡迎需要;對需要不設防。需要是可以滿足的,正如神經質需要是不可滿足的。

維生素:符合標準

愛:符合標準

好奇:不符合標準。好奇的滿足常常促進好奇的增強而不是減弱。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神經質需要得到神經質滿足對於渴求沒有影響,除非是瞬時影響。)

在個人的生命早期(學齡前)生活中往往有公開的需要表露。在不能用文化認識事物以前,或在學習開始以前,需要或某種欲望的任何表露一般地說能增強一種假設,認為這種需要是類似本能的。

維生素:符合標準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

它(需要)能用頓悟療法、揭露療法(或由於一般健康的增進),或由於社會中的良好條件——即解除防禦、控製、畏懼的療法——揭示出來,給予承認、肯定和加強。

維生素:符合標準(很可能如此)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

有易於學習的、適宜的手段行為,有易於疏通的、適宜的目的對象和目的狀態,等等。需要本身在其開端時必須被認為是潛在的而不是外露,因為它必須被運用、演習、訓練,被某一文化代表“拖出來”才能實現。這或許可以稱為是一種學習,但我認為這樣一種說法會引起混淆。“學習”一詞已經被賦予太多含義。

維生素:符合標準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

對於真正的滿足物的偏愛隨著任何身心或社會健康的進步而增強。

維生素:符合標準(很可能如此)

愛:符合標準

好奇:符合標準

神經質需要:不符合標準

需要是跨文化,跨階級,跨等級的。它和全人類的普遍性越接近,它也越有可能是類似本能的。(這不是一個絕對的證明,因為所有人類文化都能提供某些經驗。否則必須拿出事實根據說明,需要已經永遠被扼殺,或暫時受到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