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從不一樣的角度高效解決問題
逆向思考又稱反向思考,是指從反麵、對立麵提出問題和思索問題的思維過程,是以悖逆常規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運用逆向思維的人不落他人的窠臼,始終堅信自己的想法,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思考者。思想雷同化是人類的自然習性,因此需要你養成良好的習慣,把自己的思路引向淺露直白的相反方向。一目了然的思考方式,或者采取和其他人想法一致的思考方式,通常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和結論。
有一個細心的攝影師,他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每次拍集體照時,都會趕上有人恰好閉眼。閉眼的人看見照片自然不高興,心想“我絕大部分時間都睜著眼你為什麼偏給我照一張無精打采的相片呢?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嗎?”。拍照時顧客往往等攝影師喊:“一!二!三!”,但堅持了半天以後往往會在“三”字上耐不住性子而閉上眼睛。於是這位攝影師換了一個思路,他請準備拍集體照的人全閉上眼,然後聽他的口令。同樣是喊:“一!二!三!”,但在“三”字上大家一起睜眼,照片衝洗出來一看,果然一個閉眼的也沒有,全都顯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時還精神,大家皆大歡喜。
同時,逆向思考還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方法。運用它的人往往會有“當所有人都想得一樣時,可能每個人都錯了”的質疑的勇氣。有時不得不向大眾或權威的觀念發出挑戰,這時需要你一方麵要訓練你的頭腦習慣於深思熟慮,選擇同大眾相反的意見,另一方麵你還要根據當時事件的具體情況以及人類行為模式的當前表現來推敲自己的結論。
下麵這一段就是運用逆向思考所做的反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論語》中的一句名言,說的是自己不願意去做的,就不要強加於他人。強調的是要與人保持和諧,寬以待人。但任何道理、定律都必須在一定的條件或環境下才適合。當麵臨生死存亡的敵我雙方對峙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期望自己遵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如果遵守的話,換來的隻能是戰敗、傷亡。這時若逆向思考,“己所欲,施於人”,自己願意做的,就可以施加於人,這樣做就具有合理性嗎?或許有合理性,但這樣就能贏得人際關係的和諧嗎?總的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這兩個命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闡述見解和看法,然後抉擇是否施加於他人。客觀地說,無論自己是否“己所欲”,都不要強加於他人,給予他人隻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遵從他人的意願,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意願或標準強加於人。
注意,逆向思考隻是一種思維方法,比較而言它更主要的是對普遍預期的一種矯正方法,而不是一種預測係統。簡而言之它是一件思考工具。它迫使我們徹底地考慮給定的問題,正如人們所說:如果你不把事情想透,事情就會漏過你的思想。
怎樣使汽車在胡同裏調頭,就需要運用逆向思考的方法。汽車進入胡同後,要想出來司機常常先要觀前望後地慢慢地把車頭調轉過來,很是麻煩。運用逆向思維,可以這樣設想,如果汽車隻是停留在原地,就可以將車頭調過來不就好了嗎?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的市政當局,就製造了這樣一個裝置:在死胡同的盡頭處安裝一塊活動平台,司機隻需將車開上平台,一按電鈕,就能夠將車頭調過來。這既節省調頭時間,又減少了輪胎的磨損,還避免了調頭時可能遇到的麻煩和危險等。
逆向思維絕不僅僅是沿著“原路”返回,而是跳躍、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反向前進,從相反的方麵抵達一樣的目標,或者達到一些新的目標,再或者從相反的方麵超越他人。
用水滅火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固有經驗,而以火滅火就屬於逆向思考的範疇,當然也是一種創新。
有一天,美洲的一處草原失火,烈火借著風勢熊熊地燃燒著。偏巧那天有一群旅客在草原上遊玩,一見烈火撲來全都驚慌不已。
幸好這時在人群中混雜著一位老獵人,他見情勢危急,便大聲向遊客喊道:“為了大家的安全,現在一切聽我指揮!”老獵人要大家先把前麵的幹草拔掉,以清出一塊空地。這時大火已緊緊逼近,情況很是凶險,但老獵人神態鎮靜,不急不躁,他要求大家站在空地的一邊,自己則靠近烈火的一邊,並果斷地在自己腳下燃起一堆火來。瞬時老獵人四周升起一道火牆,這道火牆並迅速向三個方向蔓延,奇跡出現了,老獵人點燃的這道火牆並沒有順著火勢向人群燒過來,而是迎著烈火來的方向燒過去,當兩堆火燃燒在一起的時候,火勢驟然減弱,然後就漸漸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