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眾生芸芸,命途多舛,艱辛迭現。當我們遇到自身無法改變的事情時,不妨變通一下,及時轉彎,換一種態度去看待外麵的事物,換一種思維來思考問題,或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有時,退卻、低頭、妥協是一種以迂為直的智慧,是一種智者的人生哲學,是一種準備更好前進的策略。
如果無法改變,就試著去接受
如果你希望贏得別人的愛和尊重,就需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別人。其實,相處之道更多地在於適應,而不是改變。因此,讓包容將你心中的陰霾驅散,使你能夠在包容中享受和諧的溫暖以及生活的快樂。
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裏,人與人之間出現是是非非和磕磕碰碰是在所難免的。這些都是每個人要去麵對的,回避躲閃及苦惱哀怨都無濟於事。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庭中,你的位置和職務越高,你遇到的困境和麻煩會越多,解決問題的難度也會越大。
在現實生活中,物價上漲、住房擁擠、人際關係緊張等一係列矛盾和困難,讓人感覺被壓的喘不過氣來。這時你若詛咒、謾罵和生悶氣反而會給疲憊的身軀增加新的負擔,倒不如冷靜觀察,用樂觀的態度去體會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鹹。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看不慣、理解不了的,甚至我們還會對一些事情感到失望。然而,自身的能力有限,憤世嫉俗的態度不會改變事態發展的軌跡,更不會使關係緩和。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是適應事情的發展,在適應的過程中去發現並掌握改造的契機,這是一種包容的表現。心存包容之心,你就可以讓自己人生的旅程更加順暢。蚌就是因為它包容了入侵的沙子,才創造了珍貴的珍珠。所以,此時的你與其苦思怎樣去排除那些揮之不去的東西,還不如想想怎樣接納並調和外界不同的事物。
珍妮家世代以采珠為生,在她即將離開英國時,她的母親給了她一顆珍珠,並鄭重地對她說:“最初女工將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感覺很不舒服,但是它又無法將沙子吐出去,於是蚌麵臨著兩個不同的選擇:一個是不停地抱怨,使得自己的日子更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同化這粒沙子,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最終,蚌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它開始用自己的一部分養分去包裹沙子。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將沙子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當它是異物了。”
“後來,蚌的養分越來越多地裹在沙子上,蚌慢慢就把沙子當成自己,也就更能心平氣和地同沙子相處了。那粒沙子不斷磨著蚌的肉體,使得蚌在痛苦中掙紮。終於有一天,那粒粗糙的沙子竟然變成了一顆晶瑩圓潤的珍珠。所以,包容苦難,會使一隻傷痛的蚌變成一隻高貴的蚌。”
珍妮母親的話很有道理,生命中有苦難並不可怕,隻要你用包容的心態將苦難轉變為幸福的點綴。並不是每一個蚌裏都含著珍珠,珍珠之所以彌足珍貴,是因為它是蚌用眼淚包裹,用血肉耐心打磨的一粒砂。柔弱的蚌包容和改變著那粒沙子,最後使它成為自己身體裏最美好的一部分。
生活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日夜折磨著疲憊的生命。其實,包容也不是人們生來就有的。縱觀曆史,關於包容的故事數不勝數。成功的人大都是懂得包容的人。他們就像是曆史的海洋中一個個含著珍珠的蚌,雖然曾經痛過,最終卻是快樂的。所以,一個懂得包容的人,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也更易獲得成功。
即使生活如意,你的身邊仍然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人和事,比如懷疑、嫉妒、狹隘、斤斤計較、不良競爭以及挫敗等。如果你感受到了外界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你將如何應對,如何調整呢?不如深深吸口氣,在吸氣的同時接納這一切,用包容的心態去化解一切矛盾。
唐朝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曾對拾得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又如何處之?”拾得回答:“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這番禪道哲理包含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深刻領悟和反思。
別人的毀謗、侮辱、嘲笑確實會令我們感到氣憤,如果我們針鋒相對,那是很不理性的行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我們不要試圖改變他們,要像拾得禪師說的那樣遇事要退一步,讓三分,然後試著適應他們。蓋裏·史賓斯曾說:“如果你想贏得愛與尊重,就要用寬容的心對待別人。彼此之間是適應而不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