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不僅有陽光明媚、晴空萬裏,也有暴風驟雨、電閃雷鳴。當我們陷入壓力、爭吵與怨恨的爭鬥漩渦之時,不如學著暫時忍讓一番,給別人讓開一條路,笑對人生。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適時的忍讓就是化解矛盾的辦法,它能讓一場爭執立時煙消雲散。
給別人讓路,是給自己留路
包容並非退縮,而是一種默默的克製。給別人留餘地,實際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理智地退卻,大度地忍讓,將會贏得一片海闊天空的燦爛天地。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所謂退一步也便是為以後的進一步留下餘地。就如同在走一條狹窄的道路,若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前行,誰也不肯謙讓,那麼這條路就會越發狹窄,結果誰也不容易過去。然而你停下來,方便別人先行一步,那麼,你自己也會在這條道路上得以輕鬆而安閑地通過。
《菜根譚》裏有這樣幾句極富哲理的話:“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意思是說給別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不為難別人,也是不為難自己,這便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也是處世交往的訣竅。
“為善之端無盡,隻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古賢之語解釋了包容的真諦。包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期待。它源於豐富的知識,良好的修養,無論做什麼事,隻要具備包容的智慧,造就一顆包容之心,才能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試想,一個不懂得包容自己的人,生命的“弦”時時刻刻都緊繃著,終究會傷痕累累甚或斷裂;一個不懂得對別人包容的人,因不懂得退讓,終究會堵死自己的出路。
一個人待人、處事能夠真正做到包容並非易事。因為,包容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和積累。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往往不是不想包容,而是由於麵子或衝動一時難以克製自己,讓自己丟失了包容。
有時候,雙方積怨已久,都心存戒備甚至處在敵對狀態,主動示善和解實在難以做到。這時候,倘若有一方能夠退讓,或給對方一個友善的信息,或為對方做一件事情以示友好,則很可能從此化幹戈為玉帛。
人與人相處若能做到以誠相待,相互忍讓,彼此包容,那麼,各種不愉快就會避免,如此在我們生活的天空中,陽光便會多於風雨,彩虹便會多於烏雲。有這樣一副對聯: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忍讓本身就是一種包容,體現了一個人的心胸是否開闊。斤斤計較和爭強鬥勝隻會百害而無一利,給別人讓一條路,自己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一個小村子裏有一位智者,他正月初一一大早開門發現,他家門口放著一個裝骨灰的陶罐。他知道這是一個和他有過節的鄰居故意使壞。然而,智者並沒有怒氣衝衝地找鄰居興師問罪,隻是拿著那隻骨灰罐,去田裏弄了點土,在罐裏種上了一顆百合花……
花開的那一天,他偷偷地把這盆花放在鄰居的門口。鄰居看到後,主動到這位智者家裏做客了,羞愧地說:“我太對不起您了!”
這就是包容的魅力所在。它以美好祝福和寬容厚道打動了鄰居的心,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僵局,讓鄰裏之間長久的矛盾雪逝冰消。一個骨灰盒帶來的是怨氣與憤恨,一顆百合花帶來的是理解與寬容。所以說,讓他人看到芬芳,聞到花香,自己也會收獲和善與友誼。
世間的事情沒有絕對的。既不存在絕對的真理,也不存在絕對的謬誤。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認知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想法。有時候,一味地執著未必就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給別人或自己留下一點回旋的空間,給別人或自己留一點思考的時間,生命方能更加流光溢彩、星光閃耀。
【包容術】
包容是堅強,而非軟弱。包容是以退為進、積極地防禦。事實上,包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並不是盲目地無原則地退讓,而是有目有計劃,這樣會讓主動權時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包容的最高境界是對眾生的憐憫,但無奈和迫不得已不是包容。
包容是生活的一種藝術,不僅對別人做出了善舉,而且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了充實和肯定。理智地退卻,大度地謙讓,將會為自己換來一片海闊天空的燦爛天地。
忍耐也是化解矛盾的好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各種壓力無法避免,而解決的方法就是要學會忍耐與化解。不該斤斤計較的就應該去忍耐,該化解的就不要揪住不放。包容與忍耐是一種化解矛盾的好辦法。
季羨林在《季羨林談人生》曾說:“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季羨林把待人之道歸結為“真”、“忍”兩個字。這裏所謂的“忍”就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