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包容即忍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3)(1 / 2)

能忍耐,方能成大事

蘇軾的《留侯論》中有這樣的話:忍小憤而就大謀。這就是說不會忍耐的人隻會因小失大,隻有懂得忍耐的人才會成大事。

生活中很少有一帆風順,困難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在無法擺脫困難時,隻能選擇暫時的忍耐。“忍”是一種高貴的品性,是一種克製自己不良情緒的工夫,更是一種難得的智慧。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一些事情上學會忍,可以收獲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隻有具備寬容的心態,具備“忍”的智慧,遇事才可以鎮靜、沉著地應付。

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並非他們缺少知識和才能,而是他們不懂得忍耐或者忍功不夠,最終隻能與成功擦肩而過。

麵對諸多挫折和磨難,我們總要歸咎於命運的折磨。或許上天從不理會我們萬般的無奈,然而我們依舊要心存感激,因為它讓我們學會了忍耐。當我們身陷逆境,一時又無力扭轉麵臨的頹勢時,不如在忍耐中等待命運的轉機。或者可以說,忍耐就是要我們學會不做蠢事,不為一時痛快而懊悔一生。

忍耐可以鍛煉人的意誌,更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真正做到忍的不是弱者,它也不代表一個人軟弱可欺,相反,忍到最後恰恰是強者的象征。

若是毫無目的的一味地忍下去,那是性格懦弱的表現。隻有當局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用“忍”來麵對困厄與險難,這樣才能不斷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尋找突破口,實現自己的目的。

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而司馬懿躲起來不肯應戰。為了激司馬懿出來作戰,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他,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選擇了忍。直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隻好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由於司馬懿一個忍字,每次都是無功而返。

俗話說:百忍成金。司馬懿就是靠著忍的功夫,才讓諸葛亮一次次地“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最終使得蜀國的國力遭受了削弱。

其實,當我們走投無路或麵對驚天動地的大事時,需要這種“忍”的精神,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我們同樣也要有“忍”的處世藝術。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少人因鋒芒太露,樹敵過多,對於敵人和對手的挑戰或諷刺,很多人都選擇了反唇相譏,把對手視為是心腹大患,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曾經說過:“善待你的對手,方盡顯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所以,當我們被對手擊中的時候,不僅要忍耐、沉著,還要冷靜地反省自己的弱點,也正是因為忍受他們帶給你的羞辱和壓力,才能贏得更寶貴的機會,從中吸取教訓,快速成長起來,從而反敗為勝。

因此,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學會忍耐,盡量避免因一時的意氣用事而壞了大事。

仔細思量,我們何必要逞一時之強讓別人和自己都陷入困境呢?人的一生中,磕磕絆絆,風風雨雨無法避免,為了輝煌的事業,為了遠大的理想,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忍常人所不能忍。固然,忍耐壓抑了人性,常言道:忍字頭上一把刀。這把刀,讓你痛,更會讓你痛定思痛;這把刀,會削掉你的銳氣,但更能雕琢出你的勇氣。成功也常常是在你忍受了常人所不能的痛苦之後,才姍姍而來的。隻要你有智慧,有才幹,成功隻是時間的問題,這樣還怕沒有出頭之日嗎?而且你的忍耐力反而會使你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