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包容即成熟:鬥氣、生氣不如大氣、爭氣(2)(1 / 3)

成龍7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了澳大利亞。一年多後,母親也離開他去了國外,兩年才能回港看他一次。成龍一個小孩子被留在香港自求“生存之道”。成龍回憶說:“那時候跟著於占元師傅學藝,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床,練功練到半夜12點。”在童年時期,成龍受到了許多鍛煉。於師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嚴師”,他奉行棍棒教育的宗旨,對每個學生都極為嚴厲,天天都打,隻有趕上過年過節才好一點。

從8歲開始,成龍就以童星身份在電影圈裏跑龍套,直到17歲才正式滿師。成龍回憶說:“剛滿師時,心裏對父母非常不滿,他們為什麼到澳洲去了不管我?”這種潛意識的怨恨感、被遺棄感,足以讓一個普通人產生自卑而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成龍沒有被這些東西壓倒,也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他養成了苦中尋樂的性格,讓他“戲劇人生”般地發揮創造力,在《笑拳怪招》、《師弟出刀》等影片裏,他將痛苦的童年戲劇化為受惡人欺侮,他苛刻的師傅演變為老頑童式的恩師——他將“酸檸檬”精心製成為可口的“檸檬汁”,這使他平地一聲雷,終於,以他高超的演技,成為繼李小龍之後最受歡迎的武打明星。

試想,成龍如果隻是一味地抱怨,那麼他的表演天分也許就難以完全發揮出來,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巨大成就。

在生活中,要時刻都保持自信似乎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但這恰恰又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會因我們的態度改變,不管悲觀厭世、牢騷滿腹也好,還是自信百倍、躊躇滿誌也罷,我們都改變不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

不過,不同的生活態度引發的結果卻是不同的,甚至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一味地抱怨是困惑和煩惱滋生的根源,若這樣下去終究會讓我們與成功之路南轅北轍。

【包容術】

沒有誰想在痛苦和失敗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擁有一顆快樂而不抱怨的心是改變自己人生的前提。如果你正處在黑暗中,與其抱怨無邊的黑暗,倒不如用自己的行動點燃人生的蠟燭,照亮通往成功的旅途。即便生活給我們諸多困苦和不幸,我們同樣將之踩在腳下,從而登上成功之巔。

討論而不爭論,是一種內心的成熟

懂得寬容的人知道,帶著微笑發言可使人樂於接受,而咬牙切齒的辯論一開始便輸了一半。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美國的羅賓森教授也曾說:“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當眾指出他的錯誤,他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甚至竭盡全力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這不是那種看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忍受不了自尊心受傷的滋味。”從羅賓森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人人都有自尊心,並有維護尊嚴的本能。

所以,為了有效地溝通,以達到交流的目的,競賽式的談話方式往往是不可取的,而采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往往更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樣,當你在表達不同意見的時候,更容易被別人接受,而不會招致反感。

真正善於談話的人都知道“放棄也是一種成功”的道理。有時候,如果你非要爭個是非曲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讓別人更加反感,達不到溝通交流的目的。爭強激辯是不能消除誤會的,隻能靠技巧、協調、寬容以及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才會改變別人的觀點。

新東方學校曾經組織了一場“談人生、話留學”的大型講座。主講師為俞敏洪和周成剛先生。下午兩點整,俞敏洪準時到場,他身穿休閑裝,看上去自信而瀟灑。

講座開始了,主持人是一位女士。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在她介紹到俞敏洪和周成剛的時候,忘詞了!一連重複了5遍都沒有繼續下去。還好,聽課的人都是抱著很虔誠的態度來學習的,要不然,肯定會有人起哄的。

見到這一情景,俞敏洪走上台,接過主持人的話筒,微笑並從容地對她說:“小雅,你太緊張了,來,讓我們擁抱一下吧!”頓時,台下掌聲一片。那位主持人更是非常感動。因為在她最尷尬的時候,她的老總給了她足夠的寬容。

可見,俞敏洪先生對主持人的足夠寬容,博得了主持人的感激,同時透過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人對俞敏洪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果你常在別人的話裏找漏洞,常為某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或常當眾糾正他人的錯誤,以顯示自己知識淵博、伶牙俐齒。沒錯,你會讓別人記住你,但肯定不是好印象。你讓人記住的不是你的溝通技巧,而是你的尖酸刻薄與爭強好勝。